2024年04月03日,务实笃行求突破,聚力攻坚促提升——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科组长工作例会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为扎实开展新学期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学科组长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方面的引领作用,4月3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科组长工作例会。副

2024年03月30日,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会,共筑青春期学生成长桥梁

家庭教育为贯彻落实全市中小学“薰衣草”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我校家长学校相关工作,3月30日下午,我校开展首届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会。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的重要作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2024年03月26日,直赴黄龙府,天骄识凤麟 ——四平一中教师赴农安参加东北好教育联盟勇创佳绩

物华三月,万物峥嵘,东北三省“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农安实验中学举办,会议日程为期两天半,与会专家,选手,观摩教师共计二百多人,来自东北三省数十所高中的比赛教师同场竞技,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四平市第

2024年03月25日,赋能青年教师,实现快速成长——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新入职教师汇报课

竹有千节,起于幼苗;沧海吞吐,基于小流。为进一步提高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在3月22日和25日举行了新入职教师汇报课活动。化学

2024年03月22日,聚力同行科学备考,研思共进提质增效——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2024年高考复习备考主题教研活动

严寒褪去冬归尽,万物萌芽喜迎春。为深入探讨2024年高考考查方向,明确复习备考策略,创新教研理念,优化教研方式,强化教师队伍,3月11日至3月22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九大学科教研组分别开展2024年

2024年03月12日,党建引领激活力 检校共建谱新篇——四平市平东地区人民检察院领导到我校交流指导党建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检校共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职责,3月12日上午,四平市平东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崔立捷,副检察长、兼合式党支部书记雷占海来到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交流指导党建工作。我

2024年03月11日,落实“薰衣草”行动计划,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为贯彻落实全市中小学“薰衣草”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3月11日下午,我校报告厅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课。本节课在我校心理健康教师史云淼的讲解下,以微博热搜的形式,从学生寒

2024年03月11日,一笔一画显匠心,巧思妙笔展风采——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第33届青年教师板书板画比赛

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展示的平台,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于3月11日下午在毓德楼二楼东多功能教室(三)举行了第33届青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中校史 > 1954-1966

1954-1966

2008年05月01日 00:00:05 访问量:5399

 

 

 

 

 

 

 

第 二 编 

 

 

 

新校新风  初显锋芒

 

 

19541966年)

 

 

 

 

 

 

 

 

 

 

 

 

 

 

 

 

 

 

 

第一章   学校概况

 

第一节  校园建设

 

一、基础设施

(一)房舍建设

1954年到1966年,是学校创建和初期发展阶段。

19548月新校舍建成,学校遂更名为“吉林省四平市高级中学”。

1、校舍在铁东区十一马路以东,校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原来是沟壑纵横、瓦砾成堆、杂草丛生的一片荒野。

2、新校舍的组成:

教学楼一座,二层,为3200平方米,能容十八个班。东西走向,楼的中门正对校门。东西门相距约三十米,有约十米宽的甬路相连,甬路两侧为高大垂柳,垂柳两侧为大花坛,花坛周围是剪得整齐的灌木,中间种有各种花草。

学生宿舍一幢,二层楼,为2600平方米。南北走向,面朝东,与教学楼成厂字型,从北、西两面把操场围住。

礼堂兼学生食堂一栋,横卧于宿舍楼的西侧,为660平方米,可容千人.

另有教工小食堂、锅炉房,后来续建托儿所、饲养场、宿舍各一处。

建有公园,占地2000平方米。

(二)教学用房

32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里,除办公室以外还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物理化学仪器均设置齐全,另外有药品室、图书室、阅览室和室内体育教室、体育备品室。

1、物理实验室附有仪器室和教师演示准备室各一小间;实验台9个,分组实验(六人为一组),可容纳一个班学生同时实验。另有化学实验室一间,附有仪器室和演示准备室各一小间;有21个实验台,均安装上下水道,可容纳一个班学生分组实验。理化仪器设备齐全,足以满足三个年部的物理和化学课的实验需求。当时,一中的理化设施居四平地区首位,在省内也属前列。

2、体育室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另有一小间体育器材室。

3、阅览室面积80平方米。有阅览桌6台,书架4个。存书一万余册,分类登记造册,另有订购报刊、杂志30余种。书籍有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还有适合于青年学生阅读的书籍。阅览室有借阅制度,规定开放时间。阅览室管理员是吕秀英。

二、校园面貌

操场位于教学楼的后方,场地宽阔,总面积为 3万多平方米。四百米环形场地,平坦如砥;东南两面大墙围绕,墙内绿树成荫。经师生修整后,操场地势平坦,周边排列着篮、排球场地,单双杠联合器械。体操指挥台,设在教学楼南面正门外,隔一条甬路与楼相距十余米处。甬路与教学楼平行,两侧是高大整齐的白杨,把教学楼紧紧护住。

后来学校又陆续进行扩建,截至“文化大革命”前,除原有建筑外,另增建合班大教室、水房、校办工厂和农园一处。

 

第二节  校名更迭

 

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教育部门提出进行学制上的改革,小学、初中和高中合在一起,创办所谓“一条龙”学校。在1959年初,我校与三中、师专附中、中央路小学、南一纬路小学联合在一起,改名为“东光学校”,但由于不切实际,不久这一改革就夭折了。

19609月学校又恢复了原校名——四平市高级中学;1963年,四平二中(今四平实验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四平市教育局按序列重新做了编排,将我校定名为“四平市第一中学”,简称“四平一中”。

 

第三节  招生工作

 

按照市教育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我校每年招收新生六个班,每班限额50名学生,共招收300人。每个年级六个班,三个年级共18个班,全校总计900人。

学生来源以市内为主,并招收梨树、双辽、怀德(现改为公主岭市)三县的部分学生。外县学生全部住宿。

19559月,经上级决定将双辽中学两个高中班合并到一中,高5.61956年从学校毕业,高5.71957年毕业,这样使一中1957年的6个毕业班增加到7个班。同来的老师有胡立德、左希贤2人。以前还将梨树中学的高中部分班级合并到一中,庄光烈老师同来。

1965年暑假后,四平市教育局将四平二中的4个高中三年级班合并到一中,三年级由原有的6个班增加到10个班,同时,教师也增加了7人(宋裕华、李捷、孙凌海、王世贤、陈国政、王树仁、成洪范),这是“文化大革命”前12年间学校班级的变化情况。

 

第四节  教师队伍

 

一、概况

一中的教师主要由原四平中学高中部教师和选拔出来的部分初中优秀教师以及省教育厅分配来一部分高师本科毕业生组成。从1955年开始,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筛选教师,对于水平较低、一时难以提高的教师另行分配工作。留下执教的皆为水平较高的教师。

19541956年,教职员工共有84名。其中教师63名,职员17名,工人4名。教师中大专文化占65%,中专(高中)占有30%,党员较少。1957年根据教育事业改革调整的要求,将双辽县(现双辽市)中学高中一个班并入一中后,又调来2名教师。

1957年至1964年,教职工人数长时期保持在七十二名,人们戏谑地称为“72贤人”。其中教师54人,大专文化占85%,教职工中党员人数虽有一定增加,但在教职工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小,不到10%

二、政治地位

解放后,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受到党和人民高度重视,享有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参与国家管理、议政参政的民主权利。

附:五六十年代学校领导及教师参加四平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名录。

 

1956

 

四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总务主任 才德文

 

1958

四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校长 王学毅

总务主任 才德文

1961

四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总务主任 才德文

教师 曹炳寰

1963

四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副校长 姚吾越(政府委员会委员)

教师 曹炳寰

1965

四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副校长 姚吾越(政府委员会委员)

教师 常聘三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四平市委员会委员名录

 

1956

政协四平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副校长 向明

1959

政协四平市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教师  曹炳寰(政协副秘书长)

毕俊德

1963

政协四平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教师  曹炳寰(政协副秘书长)

毕俊德

1965

政协四平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校长  孙荫轩

教师  曹炳寰(政协副秘书长)

曾日炎

三、经济待遇

(一)工资待遇

1954-1956年,实行工薪分制。全校最高为450分,折合现金96.70元;最低132分,折合现金28.30元;平均工分250分,折合现金54.00元。

1956年根据国务院指令,改为薪金等级制,教职工收入均有所提高。定级以后,校长14级;教导主任、总务主任17-19级,总务主任低于教导主任;教师17-22级;职员20-24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尽管国民经济处在恢复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并不发达,但党和政府仍关心教师生活,为广大教师调整工资,提高待遇。按照上级规定,1960年,教职员晋级人数占总人数25%,1963年晋级人数为40%。经1963年调改,全校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普遍有所提高,最高107元,最低36元,平均工资近60元。教工享受公费医疗,医疗费全部由国家承担。

(二)福利待遇

学校非常关心教工生活。在经费极端紧张情况下,先后为教工购置了五栋土平房,解决了22户无房教师的居住问题。1960-1962年,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油、肉、蛋凭票供应时,总务处建立饲养场。学校每天分给每个教工半斤羊奶,教工的新生婴儿每天半斤牛(羊)奶,对产妇也做适量供应。节日分给每人3-5斤鸡蛋。春节分给每人3-5斤猪肉。夏秋季不定期分一些蔬菜。

一部分肉蛋、大部分蔬菜供给学生食堂。此举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赞誉。

(三)生活关怀

19543月开始,对生活困难的教职工进行不定期的补助。19576月起,实行教职工病故后的抚恤金制度。

1956-1958年,为了解决单身教师的婚姻问题,校团委多次与单身女教师较多的中央路小学等学校联合举办联欢会、舞会等,给单身教师创造条件。宋怡老师便是在这时结下良缘。

学校还开办了托儿所,减轻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师资培训

六十年代初,采取“以老带新,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发挥老教师专长,通过集体备课,使年轻教师掌握教材内容,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向文化科学进军,制定红专规划,有计划地提高文化水平。1963年根据中学“五十条”规定,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师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于钻研业务,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材与相关参考书籍,研讨《教学大纲》、互相听课、评课,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五节    社会地位

四平高中是省地市三级重点校。从1954年到1963年,它是四平市唯一的一所独立高中。那时我国的大学、中学、小学是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高中为数不多。当时国家急需大学毕业的人才,而高中主要担负着向大学输送合格毕业生的任务,这种客观形势上的需求加上学校自身努力的因素,从1952年就是辽西省两所重点中学之一(另一所是锦州中学),1954年划归吉林省以后学校很快成为省地市三级的重点校。            

具体表现为:

第一,全地区择优录取新生。

四平市是四平地区的首府,是中共四平地委、四平专员行政公署所在地 ,是四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四平一中是四平市唯一的高级中学,所以四平地区所属各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四平一中,四平一中可以把合格的外县考生直接录取到自己的学校学习,这就相应地提高了学校学生的学苗质量,仅以1958年的三年一班为例,50名学生中外县学生就占有10名之多,如怀德的段德生、双辽的李大等许多同学,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成为栋梁之材。

第二,调配优秀教师,任用得力领导。

省地市教育领导机关,为了把四平一中办成名副其实的重点校,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把优秀教师和得力干部派到学校。

以领导为例,向明校长调升到省里之后,继任领导工作的就有王以、王学毅、王一甫、孙荫轩、李洪恩等同志。

再以1964年上学期语文组的教师为例,全校十八个班,语文教员达到十七人,基本上是一人教一班,曹炳寰、李文、胡立德、于忠善、石永祯、刘克强、刘新友、陈大夫、李恩卿、庄光烈、王本政、张雅贞、王友珍、古恩普、夏刚、冯兆光、高英等新老教师齐聚杏坛,可谓人才荟萃。

第三,设备齐全

作为重点学校的第三个标志,就是教学设备的充实。因为四平一中是重点校,省里大量拨调教学仪器、体育器材等,使学校各实验室的设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先进程度上都处在全省高中前列。

总之,对当时的重点校来说,无论是干部、教师的配备还是教学设备的规格,上级都有相应的规定,以便在人员和物资上确保重点校的教学质量。

 

第二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 领导机构

1954-1956年,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57年起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校长1人,先后由向明、王以、王学毅、王一甫担任。1962年增设副校长1人。

1961—1965年在校任职的领导:校长孙荫轩,党支部书记李洪恩,副校长姚吾越。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处理日常教学和行政事务,实施学校教育计划。

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教育方针;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领导教学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和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关心教师、学生、职工的生活,注意保护他们的健康;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学校校舍、设备和经费。

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

二、职能部门

在校长领导下设有教导处、总务处、人事室。

(一)教导处

是学校教学、辅导的行政组织。设主任1人,先后由赵善治、付良栋、赵家壁担任。副主任1人,先后由付良栋、赵家壁、张福、王霭明、王友珍担任。

教导处负责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尤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生活指导事项为主,具体工作有:

1、管理好学生的学籍,严格掌握升、留级制度。凡学年考试有三科不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中两科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留级。

2、按时保质保量的印刷分配考试试卷。

3、定期召开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会议,听取意见及时向领导汇报。

4、配合教师及时提供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食品药品用具;做好实验室、图书馆、仪器、复印等管理使用工作。

5、开展卫生、纪律红旗竞赛评比活动。

6、配合校医开展挖蛹、扑蝇、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

7管理学生宿舍工作。

8、图书管理员每日分发报纸,介绍新参考书、学生读物。

9、支持学生会开展各项活动等。

10、检查教学进展情况、教师教学情况,负责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和管理。负责计划、组织、检查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其中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生活指导事项为主。

11、制订教学计划,辅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组织教师业务进修和学生课外活动。

12、管理学生考勤、考绩、请假、补课、留级、奖惩;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学生助学金。

教导处设干事二人,由明志学、刘仲森担任。在教导主任领导下,协办具体事务。教学干事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表、管理学籍、招生、毕业等事宜。另设辅导干事一人崔奇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开展文体活动、舍务管理工作。

教导处主任赵家璧负责教学工作,教导处副主任王霭明负责生活辅导工作,教导处副主任王友珍负责高三学生政审工作。

教导处下设教研组,有政史地组、语文组、外语组、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体育组等,教研组内又分设三个年科组,各教研组负责本科教学工作,贯彻教学大纲,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搞好教材研究,做好备课、课堂教学、成绩考核等工作。

(二)总务处

设主任1人。先后由才德文、迟宝兴、罗光明、白凤舞担任。

主要负责后勤事务、财会工作;负责提供教学工作的物质需求;管理校产,购置学校需要的各种物品;管理校办工厂、农场、饲养场;安排师生的生活福利;负责学校一切财产和设施的维修和建设;搞好学校的卫生保健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总务处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总务处会计员刘济民,总务干事(兼食堂管理员)宋有志等。

(三)人事室

由校长直接领导,设干事1人。主要负责教工的选拔和任用,管理教工的考勤、考绩、请假、奖惩、调转等事项,管理教工档案,评选先进教师,推荐党代表、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具体事务,负责毕业生的政审、保送的具体工作。

 

第二节    管理制度

 

学校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校务会议制度、中层领导会议制度、教研组、各处会议制度,班主任会议制度,学生的班会制度,师生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制度,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师生的奖惩条例,学生的升留级制度、备课辅导制度,购置保管物品制度,体育卫生制度等。

学校定期召开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学校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其他重大问题,都提到校务会议上讨论。校务会议由校长主持,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育工会主席、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书记和全体教职员参加。

 

第三节   食宿管理

 

一中在全地区招生,有住宿生200多人,教师住宿有10余人,西楼是教师与学生的宿舍,教师住在西楼楼上正中的大屋内,其余各室都是学生宿舍。

学校指派专门教师管理舍务工作。住宿、退宿,在宿舍内的一切活动,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一切舍务工作均按规章制度办事。

一、住宿管理

1、宿生每天的活动大体如下:

早晨:起床,洗漱,值日生清扫宿舍,早操,早自习,然后早饭,饭后上课。

中午:午饭,回舍午休,下午上课

晚间:晚饭后上晚自习两节,下自习后回宿舍自由活动,点名就寝,熄灯。

冬夏都保证八小时睡眠。一切活动按时间表上的安排进行,严格遵守寄宿规则,不得违反集体生活制度。

2、严格管理

为了维护宿生的集体生活秩序,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宿生会议,贯彻寄宿的规章制度,总结宿舍卫生、纪律等情况,或开生活会,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各宿舍都由学生自选舍长、副舍长,组成值日小组,管理寝室卫生。因为是集体生活,用水、打饭、洗脸、洗碗都要按一定次序。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宿舍,深入食堂检查,了解宿生生活,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比如改善伙食和居住条件,教育学生遵守宿舍规则,节约粮食等等。校领导曾经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带领班主任老师,检查学生早餐情况,早餐前校领导作了简短的讲话,学生很受教育,就餐中一粒饭也不落掉。整个食堂二百多人就餐竟无说话声,只有轻轻的餐具声,场面沉静、严肃,展示一中师生一贯遵规守章、响应号召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3、业余活动

住宿生活也有轻松欢畅的一面。每逢节假日和每周的周六晚、周日,不但改善伙食,也停止上课,准许学生自由活动。每到这时候,就会看到宿生自由自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洗,晾,晒,花前树下,促膝谈心,特别是夏季,寝室窗明几净,灯火辉煌,舍生三五成群地下棋、打扑克、弹拉歌唱,琴声和谐,笛韵悠扬,各显身手,其乐融融。

二、饮食管理

寄宿生就餐在食堂(当时是利用礼堂的一部分),总务处有专人管理师生伙食。学校分设小食堂,为教师备餐。

教师就餐不限于寄宿教师,采取订购制,目的是为了工作方便。就餐教师在预购票上填好具体饭菜,付过款,到时按票购取。

学生就餐曾采取集体就伙制,即菜限量,饭不限量,也采取过自由购买制,主要是买饭用粮票,可以加量,加量加钱,学生自己备有学校食堂的粮票和钱票。

 

第四节  成果展示

 

1959-1960年学校曾编印校刊,刊名为《红专》,内部刊物。张福同志任主编,专人负责版面设计、印刷。各处、教研组、各班都有通讯员。

刊物内容:主要报道刊登校内重大活动、教学动态、学习生活、教与学经验、文艺作品等。此刊物受到师生甚至市里领导的赞扬。市里党政领导很重视这个刊物,为之题词并写刊头语等。

1954-1961年学校曾五次被市里选为先进集体,三次被市里选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张福同志两次被选为市里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市群英会。

 

第三章     教学工作

 

全日制中学应该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全日制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语文、数学、外国语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全日制中学必须以教学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打好必要的文化基础。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教好。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完成教育任务。

 

第一节   教育方针和原则

 

1954年一中独立设校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学校的教学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1957年,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发展,在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58年,随着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学校认真贯彻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在历史的变迁中,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导合一”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下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为升入上级学校或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

1958年,批判并废除了苏联教学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坚持教育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出教师备课要做到备教学大纲,备课本原文,备学生思想,备学生知识基础。通过教研会、教学观摩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作业,减少考试次数。改“繁而杂”、“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法为“少而精”、“启发式”的教法。把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参加勤工俭学和文体活动,活跃了师生生活,密切了师生关系。

1958年“大跃进”开始,随后三年自然灾害,加上 “左”的错误影响,一时学校劳动过多,冲击了正常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

1961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学校根据中央精神和上级指示,调整了教学计划,确定全年9个月的学习时间,一个月的劳动时间和两个月的寒暑假,把教学与劳动同时纳入教育计划之中。

1963323,党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使学校更加明确了教育任务、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原则,建立了正常教学秩序,学校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稳步向前进。

 

第二节    教学管理与制度

 

在管理上,校长抓全面,教导主任抓具体。各科教研组长、全体教师全力以赴。其他领导、群团组织配合。后勤为前勤服务,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教学格局。全校为转变学生思想、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一、常规管理

1、备课。做到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思想,备学生知识程度。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教育目的。通过教学小组,发挥大家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把课备好,这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做法是先制订一学期的教学进度,然后分担备课任务,提前一周备好,备课时先由分担具体任务者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研究讨论,最后做到“五统一”,即教学目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习题作业等的基本统一。集体备课在五六十年代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当时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集体备课就显得特别必要,研究的空气很浓厚,为教学中的问题发生争议是常见的,教师间在教学上的依存关系比较紧密。

在因材施教方面要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较差的学生“吃得了”。

2、讲课。学校抵制“多而杂”、“填鸭式”的教法,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的教法,明确要求讲清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育目的,要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要求当堂理解,当天消化。从不耽误学生一分钟,向45分钟要质量。

课堂提问。为贯彻教学的巩固性原则,每堂课都要在刚上课时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由教师在课前拟好所提问题,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回答评定成绩,记分法是采用苏联的五级分,即满分为5分,其次4分、3分、2分、1分,依次排列。中国的习惯做法一般是把三分理解为及格分数,2分为不及格分数,五级分记分法除使用灵活方便外,还有一点是随时鼓励学生学习。

课堂提问使用五级分,是苏联的一项教学经验,它的特点是制度化。中国过去也提倡温故知新,但没有形成一项教学制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即所提问的旧知识,尽量对新讲知识有启发意义,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课堂提问,实际是检查学生掌握已学知识情况,也是对学生复习的检查,是把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统一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课堂提问时间有限,所以所问知识应是重点问题、本质问题与规律性的东西。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也创造了一些课堂提问的新方法,从一开始几问几答的方式,发展到口答、笔答、黑板演示等多种形式。这些方法用之恰当,能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3、课后辅导。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习和做作业时间,深入班级辅导。

4、领导和教师听课。领导听课,规定校长、书记每周不得少于10节课,了解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检查教学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注意总结经验。教师听课是为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相关学科的课,可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以促进本人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5、作文、作业批改。要求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在课堂或复习时,教师要指出学生作业的共性毛病和个性不足。对学生的作文要进行讲评。在批改作业方面,还要重点批改与轮流批改相结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找出主客观原因,写出作业讲评。

作文作业是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性,不但通过作文、作业,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可以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不足,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所以按要求批改作文作业,成为一中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制度,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

批改作文作业的要求是严肃认真的,首先规定一学期作文次数,制订作文教学进度表,穿插于讲读课教学之中。讲读课与作文课相结合就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的内容,第一是要依据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二年级侧重于记叙文,三年级侧重于议论文等;二是要注意配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学的是散文,第二单元学的是说明文,第三单元学的是议论文,于是配合所学不同形式的文章命题,要做到学什么,练习做什么;第三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校、社会实际,拟出相关题目,进行教学,作文教学的步骤要求指导审题,拟作文提纲,或示读范文,然后学生写作,起草誊清,教师批改时要打分、写评语,然后进行总结,表扬优点,指正缺点,总结经验教训。

一学期批改作文七或八次,全批全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创新了不少批改方法,如面批面改,学生相互批改或集体批改等。

6、教学研究。不定期召开教研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听课,教学观摩,会后各教研组分头讨论,提出意见,借以弥补改进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7、成绩考核

1958年开始,学校认真贯彻《吉林省中学生成绩考查暂行办法》,采用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2分、1分为不及格的考评方法。1962年学校实行《吉林省中学生成绩考核办法》,恢复百分制。

当时学校规定:有两科不及格,其中包括语文或数学不及格者不得升级;不包括语文、数学,有三科不及格者,亦不得升级;补考后,仍有一科不及格者不得升级。很多学生以此为戒,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

升降级一方面反映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奖励和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学生往往为取得及格成绩免得降级而艰苦攻读,所以升降级制度使学生产生了一定压力,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因此学校规定:平时记分、总评分、加期中考试成绩除以二为一项,期末考试成绩为一项,两项相加除以二为学生学期成绩,这种评分法是增强了平时记分的分量,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

二、具体制度

(一)理论学习制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特别重视学习苏联。在教学方面,开展了凯洛夫教育学的学习,当时订立了学习计划,形成了学习制度。在教学实践中,执行凯洛夫课堂教学的原则,如巩固性,直观性,量力性,可接受性,因材施教等。在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下,明确提出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要求,只有了解所教的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首先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1963年开始试行国家教育部制定下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省教育厅指示省教育学院,要培训重点学校领导干部以后,才能开始执行条例。我校派出姚吾越副校长校长参加学习,结业后回校带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学校规定每周五下午的两小时,由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持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条例的精神。

通过学习,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到:

1、教育工作既要为政治服务,又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前对生产劳动是不够重视的。

2、旧中国、伪满、解放初期以及苏联在教育方针方面,都是把智育摆在第一位的。对德育工作都相对重视不够。如今我国却重视德育教育,并摆在首位,这必然会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得到认真落实。

3、中学教育任务提出:“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这就把原来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和培养劳动者的先后顺序变更过来了,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教育工作。

4、在培养目标中除提出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还特别提出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

5、特别着重在三个主要学科(语文、数学、外国语)方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对生产知识的要求。

6、在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同时,又强调培养劳动习惯,使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落实。

(二)教研制度

不断学习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互相观摩教学,总结教学得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五六十年代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为此,四平一中总是在各科教学中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举行观摩教学。在每次观摩教学中都有目的地预设研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在学习条例以后,学校领导要求年轻教师要尊重老教师,要结成“对子”。年轻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也豪无保留地将多年的教学经验提供出来。年轻教师不仅学习到对教材的处理,甚至连教案的结构,板书的设计也都在学习之列。学校又将老教师的课时,排在前头,供青年老师观摩。经过认真的传帮带,青年教师提高很快。在密切新老教师的关系同时,也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

观摩教学计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有所体现,具体内容则结合实际工作进一步执行。如1962年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变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市教育局举行全市规模的观摩教学课,由一中语文组的一位教师主讲。课后,该教师对他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改进教学方法的认识与体会进行介绍。观摩教学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规模大,影响深,对当时的教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外地观摩学习,如到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等先进学校听课,常常是整科组的老师全部参与。这样的参观学习增长了老师的见识,开阔了老师教学的眼界,因此,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三)加强领导

独立设校后,在向明校长领导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导处每学期初根据学校教学任务和上级有关指示制定工作计划,布置工作任务,掌握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活动和检查总结工作。各教学班设有《教室日记》,由班长填写,教导处每周检查,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和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教学管理工作上,一是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要做得恰当,收得及时,比较好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认真贯彻教学大纲,认真执行教学工作计划,不赶进度,也不落进度,重点、难点、规律性的知识要讲深、讲透,使学生学懂,学会,学精,一步一个脚印,学一着,会一着,着着熟练。

三、教研组职责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组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熟悉教材、研讨教学方法、开展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时事政治,提高思想觉悟,探讨教书育人的方法,开展教育质量分析活动,积极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1961年后教研组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史地和体育八个组。教研组长有:政治组田丁,语文组李文,数学组任殿升,化学组马敬光,物理组宋怡、外语组赵治义,史地组刘恩惠,体育组魏震宇。

 

第三节   教学风范

 

扎实的基本功是四平一中教师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讲课,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讲课时,采用“启发式”教育,“举一反三”。备课时,不仅备教学大纲,备课本,还注意备学生知识基础。这就把当堂课程和学生己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和消化。为学生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学严谨是四平一中的良好的风气。教师弄清每堂课的重点、难点。领导跟踪听课和随时抽查听课。要求教师讲好每一堂课,学生要当天消化课程。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学习质量稳步提高。学习气氛浓郁。

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改作业,使学生学得扎实,成绩优良。学生从内心油然产生对教师的敬佩。住校教师晚间备课到11-12点。一位数学教师竟达到了这样程度:学生问一道作业题,教师立即回答出这道题在练习册的哪一页、第几题、有几种解法。这说明教师“吃透”了教材,有过硬的本领。因此,在课堂上讲得精彩深透。语文教师曹炳寰是一位年老多病的老教师。一次老病复发,喘息不停,他一步一停地走向学校。一位老师见此情景,劝他休息,他说:“今天还有两节语文课,不能耽误。”晚上,这位老师去看望他时,曹老师正趴在炕桌上批改作文。曹老师这种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类似情况,不只曹老师一人。

 

第四节     课程安排

 

一、1956—1960年间的课程安排

1956年开始,政治课是学校主要学科之一。政治课一直是高考的(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必考科目。因此,学校领导和学生都非常重视政治的教学和学习。这段时间,国家的政治运动较多。如 “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勤工俭学”,以及省内搞的所谓“群龙飞舞”的“一条龙”教改实验。根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当时的政治课紧紧围绕政治运动进行教学。

政治课(含哲学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教育部确定的教学内容,一部分是时事政策(其中有一年试开哲学课,省内几家重点高中同时开设),同时也要安排一定时间,讲时事政策课。政治课都要围绕政治运动进行。当时没有政治课本,有几年连教学大纲都没有。教育部只发给一个或几个题目。有时省教育学院选几位政治教师集中到长春,根据教育部发给的题目,研究一个教学参考大纲。省里不研究教学大纲,就靠各校政治课教师自己编写政治课讲义。一次是教育部给两个题目:“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会议研究,确定大纲如下:

“反右派斗争”讲五个大题:1、反右派斗争的发起,2、反右派斗争的性质,3、右派分子的组织、纲领和活动,4、右派分子对国家政权和对青少年的危害,5、反右派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人民公社化运动”讲四章:1、人民公社的产生和发展,2、人民公社化的内容,3、“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4、人民公社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哲学课仅在全省几所重点高中试开,四平高中是试点之一。没有教材,也没有大纲,只给一个题目:哲学基础知识。学校教师自己编写了一本讲义。纲目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和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四、唯物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认识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认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六、真理。

1、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七、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九、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十、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1、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向无产阶级社会过渡。

2、国家和社会革命;

3、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人类的解放。

时事政策课。主要讲解国内外重大时势政治,比如: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同年四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同志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同年九月十三日——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每年高考时都有一部分这样的内容。一般都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或填空或简答。

编写讲义的主要资料:中央领导讲话,中央有关文件,《人民日报》社论,学者和权威人士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著作等。如编写“人民公社化运动”专题。一是摘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公社的讲话;二是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化若干问题决议”;三是《人民日报》社论,“人民公社万岁”;四是一些学者的讲话和论述;五是四平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

二、1960年以后的课程安排

政治课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开设《中国共产党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语文课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读文言文的能力。

    数学课  使学生掌握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微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外语课  开设俄语课。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打好外语基础。

    物理课  使学生掌握力学、电学、热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这些知识的运用,培养相应的能力,并掌握实验技能。

    化学课  使学生掌握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掌握实验技能。

    生物课  使学生了解生物体(植物、动物、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物界发生发展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

    地理课  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体育课  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锻炼,养成习惯,使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附:

高中教学计划

                                                       19608

     年级

   科目

高一

高二

高三

政治

2

2

2

语文

5

5

5

外语

4

4

4

数学

6

7

6

物理

3

3

4

化学

2

2

3

生物

3

 

 

地理

 

2

 

体育

2

2

2

每周总课时

27

27

27

自习

13

13

13

劳动

4

4

4

总时数

44

44

44

 

 

第五节  兴趣小组及课外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小组促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并有助于消化课堂学到的知识。如语文课,“古典文学探讨”小组,“诗歌朗诵”小组;政治课的“时势论谈”、 “天下大事”、“哲学研究”小组;地理课的“祖国风光、“旅行家”;物理课的“声、光、电”;化学课的“化学反应”小组;数学课的“分析与丈量”;历史科的“历史人物”;数学科的几何教具(圆柱、圆椎、正方形、长方形、球形);生物科的采集蝴蝶标本等。这些活动发挥了学生特长,扩大了学生知识面,陶冶了情操。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

 

我党的教育方针,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一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中在五六十年代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是认真的、积极的,也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在思想教育方面,表现得就更为鲜明。

 

第一节     概况

 

    五六十年代,一中正处于稳定时期,全校师生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发愤图强,急赶直追,力争上游。凭借着自身向上的有利因素,加上时代精神的巨大影响,主客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学校实事求是、埋头苦干、赶学先进、力争上游的革命作风和学风。尤其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向明校长,付良栋、赵家璧、柴德文等主任,他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勤奋工作的好思想、好作风,都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影响,这对形成我校的良好校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独立建校后,思想教育主要是共产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和劳动教育。

具体教育内容:

1)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批判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使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2)革命传统教育,使优良传统代代发扬。

3)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劳动的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4)遵纪守法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学校纪律。

5)形势任务教育。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发展。批判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学风,树立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观念。

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升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报考志愿;另一方面又教育学生在不能升学的情况下从事工农业生产,直接投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行列。因为这不但是祖国的需要,也是高级中学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即为祖国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确立参加劳动也是光荣的思想。

思想教育是通过多项活动、多种形式进行的,如课堂教学,班、团会,参加生产劳动,听报告,进行专题讨论等,特别在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后,学校掀起了学习雷锋活动的热潮。这一活动大大提高了师生思想觉悟,人人争做好事。学生进一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学习目的。学校从1962年起,就不断出现高中毕业后直接下乡务农的学生,这是学习目的教育的结果。

 

第二节     具体措施

 

一、组织领导

思想教育工作由党支部统一领导。教导处、团委、工会、学生会、班主任齐抓齐共管,紧密配合。党支部每学期做出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负责领导班子、群团组织领导和教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工会密切配合。教导处、团委重点抓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学生会密切配合,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具体教育方法:

1、阵地教育

政治课。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政治课从理论上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它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有力的一环。一中的政治课教学,总是注意把革命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有的放矢,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革命化,在这方面政治课教学是很有成效的。1964年政治课教师刘桂芝代表四平地区出席全国政治理论工作会议,受到毛主席接见。

其他学科。数理科本身具有科学性,它所反映的事物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就是有力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在应用数理科的原理联系实际事物时,学生对一些客观的事物认识也褒贬不一,教育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观点、用何种方法去评价这些事物,这当中就包含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情,这些是影响思想教育的因素,不可忽视。

时事政策教育。把时事政策教育,纳入思想教育工作,每天午后第一节前安排半小时读报时间。

2、听报告

每两周进行一次校会,全校师生集中在礼堂,听校长作形势报告。校长的报告很有吸引力,博得师生的掌声,因为校长选择了新鲜、生动的材料,加上很好的表达能力,报告既生动又有效。建国初期,这种形势报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端正学生思想,给学生鼓舞和信心效果显著。形势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把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和校内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看到大局,也看到具体的实际,明确前进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

3、抓各类会议

在学校工作计划中规定了每学期班会的次数,每次班会都要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思想教育。主题班会要做好准备,教室稍加修饰以烘托气氛,黑板上彩画班会的名称,光彩醒目。会议内容、学生发言、老师讲话,都要做认真准备。每次班会都开得生动活泼,能够加强团结,增强集体意识,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

团会主要是在团内举行,有时也开扩大会议,吸收全班学生参加。团会内容主要是发展团的组织,学习团的知识等,它同班会交错进行,一般是两周一次,班会和团会都有生活会的内容,主要是团员间或同学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开展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形式。班团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请人作报告,也可以集体参观访问,即所谓“请进来,走出去”。

4、劳动教育及课外活动

国家规定高中学生每学期的劳动日数,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项课业受到学校的重视。它也是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劳动有时分散进行,编排在课程表内;有时集中进行,如参加夏锄或公益劳动。

大型劳动,在1958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师生曾参加过修建四平机场的劳动,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劳动强度很大,挖土方,运土,一车土重五百斤左右,一人要推出200米远。同学间展开竞赛,来回跑运,真可谓磨破了手掌,炼红了思想。

师生也曾参加修建山门水库的劳动,各班轮换参加,近一个月,劳动强度不小于机场劳动,此外,学生还经常到农村参加劳动。除临时性的劳动,也常有留住当地的情形。通过接触农民,培养了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

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拥军拥属、参加春节社会服务、学雷锋等。师生也曾到四平西郊条子河大队进行访贫问苦的社会调查,为时一周,边参加劳动,边访问调查。

通过参加上述活动,学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劳动观念。

1962年以后,规定中学生每年有4周劳动时间,在夏锄时,由副校长率领,班主任负责,分别住在农民家中,在农民的指导下,认真参加夏锄劳动。结束时,一中的学生受到好评:“到生产队参加夏锄劳动时,最好的是大兵,其次就是高中学生。”学生们通过劳动,初步掌握了劳动技术,热爱劳动成果,密切与劳动人民的关系。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他们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的荣誉也是当之无愧的。

在劳动中,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在平时都吃不饱,在工程任务紧张的时候就24小时连续操作,采用歇人不歇车的做法抢进度。夜间推车的时候,因过于劳累,有的人就在推车的时候睡着了,但是他们轻伤不下火线,不怕疲劳,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在此期间,领导、老师还给病号学生送饭送药,在夜间给盖被子,师生的关系尤为融洽。

5、贯彻《中学生守则》,进行五爱教育。

思想教育另一项内容是进行《中学生守则》的教育。19555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学生守则》18条和19635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学生守则》8条。《守则》成了学生思想行动的准则。

建国初期,学校思想教育强调了“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物;另外则是纪律教育,要求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学校曾多次组织专人向学生宣讲中学生守则条例,使学生领会精神,做到心领口诵。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思想、行为等也总是以守则为准绳,把守则和实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行动的规范。

6、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也采取多种形式,请人做报告只是其中一种。

学校曾请过抗联战士张老、解放战争时的战斗英雄郑团长做报告,全校师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张老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并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与日寇进行生死搏斗的老革命。一中请张老作报告是在1957年的冬天,那是健在的抗联战士是凤毛麟角,可是在四平市团市委的支持下,一中师生有幸听到张老的报告。

张老在报告中讲了抗联战士的战斗生活,讲了抗联战士出生入死与日寇拼搏的英雄事迹,他们大灭日寇的威风,大长人民的志气,显示了中华民族敢与任何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机智与高度智慧,激发人向上,促进人前进,大大增强了全校师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革命、爱党的思想感情。

在当时艰苦的处境下,张老等撤退到苏联,在苏联又经过革命的学习,投入了对日寇的战斗,以后辗转回到祖国的东北,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

战斗英雄郑团长在解放战争攻打四平的战斗中,接连九次爆破敌碉堡,九死一生,立下了不朽的战功,荣获“爆破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学校请他作报告时,他正驻守在祖国的大西南,已由战士荣任团长,但他却不远万里来到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同这里的人民、乡亲重会也使得英雄感慨万分,喜泪盈眶,给人留下永志不忘的记忆。

这些教育活动,效果大,影响深,对师生进一步革命化起着很大的作用。1958年,一位语文老师曾以张老报告为题材,写了短篇小说《找粮》,发表在当年十月份吉林省文艺月刊《长春》上,纵情讴歌了党领导的抗联战士的斗争。

1963年初秋,学校组织学生干部和部分教师一百余人,去辽源矿工公墓凭吊惨遭日寇迫害的死难矿工,教育学生不忘民族苦,牢记血泪仇。

7、其它措施。

1956年由团委组织关于远大理想的讨论,使更多学生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学校举办“向文化科学进军”大会,激发了师生为祖国而学习的热情。

19633月,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校积极响应,积极行动,由校长作报告讲述雷锋事迹,组织师生座谈讨论。在团委的领导下,要求团员发挥带头作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各支部、各班级纷纷制定学习计划。一个学雷锋、做雷锋式的好学生的热潮迅速在全校掀起。人人以雷锋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学生们尊师爱校、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风气大增,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除上述思想教育方式外,学校还如期举行家长会,组织教师进行家访,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共同教育好学生,这也是思想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

其次是班主任正确地给学生作操行鉴定,评语明确,切合实际,并评定等级,使学生知晓自己的优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期末,把一学期学生在校的整体表现写在家庭通知书上,发给家长,经家长签名盖章,在下一学期开学时由学生交给学校。

另外在助学金评定上,总要把学生的学习品行做为标准来衡量,以鼓励学生进步。

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也是一项思想教育的有力措施。

 

第五章     党群组织

 

第一节     共产党组织

 

一、领导体制及成员

1957年“反右整风”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1957年党中央决定,大学、中学、小学一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校设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33月中央颁布《中教五十条》后,改为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

尽管如此,因校长是支部委员,学校重大问题仍然经过党支部委员会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后由校长实施。总之,不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也好,还是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作用是没有改变的。

这一时期在师生中发展党员较多。1955年后,每年在教工中都发展1-2名党员,在学生中发展2-3名党员。每个处、教研组和班级都有一批非党积极分子,积极分子的名单是保密的,对本人和外界都不公开。党支部下设教工和学生两个党小组。

王宝富、付良栋、王学毅、王一甫、张福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

1961年至1965年,党的组织是党支部。书记李洪恩,组织委员罗光明(总务主任兼),宣传委员孙荫轩(校长兼)。

二、规章制度:

党支部坚持实行支委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和不定期讲党课的“三会一课”制度;支委、党小组长与党员定期谈话制度;党员与非党积极分子谈话制度;党员分工培养积极分子制度;党员与群众联系制度等。

三、主要任务:

学校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抓政治思想建设,而思想建设的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学校党组织始终把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建设的头等任务来抓,并且以此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

同时还要执行上级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决定、指示;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定期讨论并决定学校的教学、行政、生产劳动、生活管理以及其他重大问题。进行党的组织建设,领导共青团、学生会、教育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工作。在执行校长负责制期间,主要任务是保证监督教育计划完成,认真办好学校。

四、政治思想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学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60年代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根据中共四平市委的要求,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毛泽东著作,并把它作为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党支部制定学习计划,每周三午后学习。与此同时,还注重时事政治学习。1960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国内展开了一场思想论战。批判苏联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新华通讯社连续发表了九篇评论文章,党支部组织教师学习反修文章,与修正主义划清界限,以防中国出现修正主义。

在工作中,领导身先士卒,凡事做在前头,不搞特殊化,与师生同劳动,深入食堂助餐,参与值宿,与学生同住。凡重大事件都与教师商议后决定,教师们心悦诚服。 

五、党的活动:

1.党政工团联系会议。它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听取党外意见、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的一种好形式。如研究教育计划,提拔干部,评选先进,工资晋级,勤工俭学等,都先召开党、政、工、团联系会议,听取意见,最后由支委会讨论决定。

2.讲党课。是教育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宗旨、动员师生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一种好办法。讲党课除党员参加外,还吸收非党积极分子、中层领导、要求入党的师生、工会、团委的全体委员、团支部书记、学生会委员和各班班长参加。

3.支委会扩大会议。吸收校长、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参加,讨论决定学校一个时期内的重大工作。

4.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是一种宣传党章教育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的形式。除新党员外,还吸收非党积极分子和要求入党的师生员工参加。

5.形势报告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每一个时期的党的中心任务。举行形势报告会是根据国家、省、市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进行讲述,也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方法。根据不同内容,或全校师生参加或部分人参加。

 

第二节   教育工会

 

教育工会是教工的群众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随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抓好会员福利,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评选优秀会员等。

教育工会设主席1人。先后由李德先 、于永俊担任。副主席1-2人。内设组织、宣传、文体、生活、妇女、财务等委员,工会成员都是兼职。各处和教研组分别成立工会小组。

工会制度:工会委员会议、会员全体大会,工会小组长向主席汇报制度、工会主席向党支部汇报制度。

工会的主要活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教工文体活动(如:教工乒乓球、棋类等比赛),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走访慰问患病和困难的职工,并及时给予补助,组织评选工会先进工作者等。

 

第三节  共青团组织

 

一、团的组织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门,是保证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先后担任团委书记的是王寿恒、王玉英、张福、景久增、田成贵。团委书记从1957年起,列入学校中层领导。

团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教工和各班都建立了团支部。

张福同志在1956年被共青团四平市委选为共青团四平市委委员。

二、团的制度:

1、实行小组会、支部大会、支委会、团委委员会议、全体团员大会等会议制度。

2、团小组向团支部、团支部向团委汇报制度。

3、团委不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制度。

4、不定期讲团课制度。

5、团员联系群众制度。

6、团员和群众定期谈话制度。

三、团的活动

团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党的中心任务,保障学校经常性工作的进行,保证党支部和学校各项任务的完成,协助学校开展文体活动。

1956年上学期,在全校开展了“青年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与学生钻研、学习的积极性。1956年针对一部分学生对军事院校持有偏见,开展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宣传活动。通过报告会、讨论会、参观学习军事科技等活动,使学生对军事院校有了新的认识。掀起了积极报考和申请参加军事院校的学习热潮。如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北京长辛店装甲兵学校等在一中招生,都圆满完成任务。特别是有四名学生被选中到航校学习,其中有女学生叫西玉顺。1962年,为响应中央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号召,团委组织团员和青年开展“知青到农村去是否大有作为”的讲座,经过学习明确认识,端正态度,本届毕业生葛荫琴(女)带头下乡。1963年郑庆芬(女)、赵磊明两同学下乡插队。

 

 

 

 

第四节   学生会

 

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党支部和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学生会内设学习部、生活部、劳动纪律部、文体部。

学习部:经常召开各班学习委员会议,征求对教学、教改的意见,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沟通师生关系。

生活部:负责学生食堂每周食谱的制订,帮助伙食管理人员改进学生伙食,帮助舍务老师管理学生住宿,保证学生充足睡眠。

劳动纪律部:负责学校日常环境卫生,协助教导处组织大型劳动,管理学生纪律。

文体部:组织领导文工团、管弦乐队、合唱队、各种体育代表队,组织排练,参与组织学校文娱晚会、联欢会、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比赛,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等文体活动。

 

第六章  教育成果

 

第一节  踊跃参军,保卫祖国

 

我校历届毕业生都能响应祖国号召,积极参军和报考军事院校。如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长辛店装甲兵学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和长春兽医大学等校,在我校招生都圆满地完成招生任务。这些学子在报考名牌大学的同时,申报军事院校,说明思想觉悟空前提高,他们光荣地投入解放军行列,为母校为英雄城人民争光。

根据有关规定,从1961年开始,在高中毕业生中征集兵员。我校学生积极响应号召,表现出爱国热情。从1961年到1965年,先后共有55名学生参军。他们在部队表现突出。所在部队向学校反映,各地来的新兵四平市最好,四平市来的新兵四平一中的最好。这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

 

第二节  响应号召,上山下乡

 

1962年起,高中毕业生也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首先响应号召的是应届毕业生葛荫琴,她带头到长发乡河夹信子村插队落户,担任户长、小队妇女队长。1964年经组织推荐,参加高考被录取到吉林农业大学。1968年毕业后参加工作。1963年我校毕业生郑庆芬、赵明磊等人到条子河乡新发村落户,他们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后来,有的被推荐上大学,有的调回市里工厂、企业或机关工作。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说明他们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第三节  热爱劳动,建设家园

 

1954年新校舍建成后,房舍周围,沟壑纵横,瓦砾成堆,全校师生亲自动手,平整校园,修建400米跑道,合乎规格的体育场地;1958年春,到火车站从事装卸沙子劳动,获取了一定报酬;同年夏季,600余名师生参加四平军用机场修建,获5万元酬金,为校办工厂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1958年冬,部分师生参加兴修山门水库劳动,工程指挥部曾召开现场会,推广和表扬一中克服困难,保证工程质量的好做法,1961年夏,全校两个年部到山门镇英城子、上二台村支援夏锄生产,完成3000顷锄草任务;1963年,赴条子河乡新发村修筑输水渠道1000米,学生支援农业生产,不怕苦、不怕累,辛勤劳动,博得乡、村干部好评。1964年夏,全校师生修筑操场南侧和东侧围墙600延长米,对维护校园整洁和保卫工作有很大的裨益。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使学生加深理解,劳动是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任务。

 

第四节  合格新生,输送高校

 

据我校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开始,全国在部分省的部分重点高中,选拔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的优秀毕业生送苏联学习。我校有11名学生经推荐、考试合格,到苏联学习4年,学成后,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1956年以后,学校只统计升入国家重点院校和名牌大学的学生。1958年就有8名毕业生考入清华和北大。从1955年到1960年,我校每年毕业六个班约300名学生,基本上全部升入大学,落榜生微乎其微。1959年,我校高考成绩优异,百分之百的毕业生升入高校。高考总成绩居全省第三位,其中物理科考分居第一位,化学科居第三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扩大了知名度,增强了辐射力。

1961年、1962年两年,高考升学率处于低谷。当时国家招收大学生人数仅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20%左右。我校升学人数在这个比例上下徘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终于在1963年打个翻身仗,升学率上升到63.3%,师生皆大欢喜,社会倍加赞扬,上级十分满意,为一中在四平人民中建立较高的社会地位奠定基础。

 

第七章  体育、文艺和卫生保健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条件中就有身体好这一条。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魄。学校根据青年的特点,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广泛开展体育、文艺活动。这项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校园里既有琅琅书声,也有嘹亮的歌声,莘莘学子富有青春活力,健康成长。

 

第一节  体育工作

 

一中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品德好、身体好。坚持上好体育课、眼保健操、课间操和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自觉性,培养他们集体主义感,增强他们的纪律性,树立勇敢、坚毅的道德品质。学校坚持上好体育课,坚持课间操,住宿生坚持早操。

课堂上,教师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进行体育训练,保证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多次举行体育课观摩教学,或到外地学习、参观、访问,极力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教育学生积极认真地上好体育课,扫清学生中轻视体育的错误思想。为搞好体育教学,体育组曾采取许多具体措施,不管阴晴雨雪,都要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运动的方针,深入人心,全校师生都重视体育运动。

1956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省教育厅决定在学校试开军训课,罗光明、柴杰两位军官到校任教。

二、体育活动

    在坚持上好体育课同时,抓好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当时开展活动的项目之多在同类学校中是罕见的。除传统的田径、球类之外,还开展了棒球、手球、网球等项目,另外还开展了摔跤、举重、男女自由体操等项目,还有棋艺、射击、航空模型、无线电通讯、冬季滑冰等。

三、推行“劳卫制”

国家制订了“劳卫制”的标准和训练措施,一中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广泛开展劳卫制训练,按劳卫制的标准进行体育锻炼。为此要求学生力争达到劳卫制一级、二级、合格,并力求普及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劳卫制测验合格者,发给劳卫制合格证章,师生一致认为体育技能和健康水平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一个标准,是极为光荣的。学校规定,学生达不到“劳卫制”标准的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四、组织体育代表队。

在班级代表队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队员组成校代表队。四平一中的田径运动队、排球队,篮球队是市里骨干队,在市内和省内高中组比赛,一直名列前茅,经常代表市参加省际比赛。特别是校篮球队(当时领队老师邓文学)曾多次取得好成绩,为学校增光。篮球赛会,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和校之间的比赛都吸引众多的师生,他们把比赛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喝彩之声此起彼伏。有很多优秀运动员,在校内外享有盛誉。

田径、足球、体操、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摔跤、滑冰等队成绩也都比较优秀。

    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学校曾代表四平市分别去长春、吉林参加了吉林省的预选赛,其中体操队男女运动员参加了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操全能比赛,个别人参加二级比赛,男子棒球、男子足球、女子垒球、棋类、摔跤、击剑、举重等都分别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五、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经常举办小型体育赛会。坚持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六、人才培养。

体操运动员王序良同学,考入沈阳体育学院体操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是做学院领导,后被任命辽宁省体委副主任,曾任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技巧比赛任总裁判长。

摔跤运动员王春白,由于刻苦训练,一举夺得全省冠军。继而被选为国家摔跤队教练。多次参加国际性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王云禄为国家级举重裁判员,另外王治堂曾任省队手球教练,刘换润是省足球队领队,李明志是省体委主任。

总之,省级、国家级的体育人才,有些出自四平一中,这是一中体育教育的光荣。体育组除培养校内学生成材外,还协助外校作了不少工作,如为四平市设计体育场,协助部队培训体育骨干等。

但到了1960--1962年,因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定量供应,学生食不果腹,体质受到一定影响。学校不再举行大运动量的竞赛活动。1963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各项体育活动才广泛地开展起来。

 

第二节      文艺活动

 

共青团和学生会经常举办班级的歌咏比赛,为取得好成绩,各班学生都认真学唱,认真练习,充分准备;在集会上 “拉歌子”,不论校内大会或市里大会,一中学生都歌声不绝,昂扬的歌声显示了师生进取的心声。

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文艺汇演,在平素开展文娱活动的基础上,举行大型文艺汇演,检阅文娱活动的成果,促使全校师生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艺汇演的场面是盛大的,节目丰富多彩,表演认真到位,场内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有时家属也来参加,全校领导、教职员工、家属、学生欢聚一堂,显示了一中兴旺发达、和谐奋进的景象。

文艺节目内容充实多样,除一般的歌唱、舞蹈,也排演过规模较大的话剧,演出极为成功,显示了同学们的文艺才华。

除了学生自己有组织地进行文娱活动之外,学校也经常组织看电影、看剧,这些活动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文娱生活,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举措。

 

 

第三节  卫生保健

 

学校卫生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对外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学校建立了宿舍卫生制度、教室清扫制度等。设值日生、值周生,在班级间开展卫生竞赛活动。由值周生每天检查环境卫生,打分评比,优胜者发给奖旗,每周评选一次,学期终作为评选优秀班级的内容之一。

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具体作法:

1、认真贯彻 “预防为主”的方针。学校经常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通过讲座、板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改善了学校的环境,使学生的身心正常地发育成长。

2、建立了校医室。设立卫生保健室,有专职校医一人。职责是向学校领导提供学校卫生工作信息,拟定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和卫生规章制度,组织师生健康检查,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卫生行为和习惯,实行卫生监督,改善学校卫生环境。

卫生保健室备有常用药品,以对突发疾病采取应对措施。校医是阚玉林老师。

卫生保健室开展了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学生健康卡片,掌握了学生健康状况,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辅导班级卫生员为学生指导做眼保健操,为学生洗沙眼和处理简单外伤。

3、注重师生伙食管理。每周制定一次学生食谱。由伙食管理员提出,征求学生意见之后确定。经常教育炊事员,搞好厨房卫生和食品卫生,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会,听取对食堂管理方面的意见。

4、建立了学校卫生检查制度。由校医室、学生会每天到班级和校园进行卫生检查,每周一小评,一月一总结。优胜者发给流动红旗。

5、对住宿学生严加管理,保证安全。保证午睡和睡眠时间。坚持住宿生每天做一次早操。

由主管副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教导、总务两处和学生会、医务室具体操作。建立岗位责任制,绘制环境卫生责任图。要求做到“窗明几净,校园整洁”。定期总结,表扬优秀班级、教研组,批评后进单位。

附:

19621965年高三毕业生体检状况一览表

年度

毕业生人数

近视眼人数及比例

完全合格数及比例

报考受限制及比例

完全不合格及比例

1962

262

52    20

144   50.5

117   47

3   1.1

1963

265

80    33

103   40.6

149   54

4   1.5

1964

300

106   30.5

107   40

189   63

4   1.3

1965

290

121   40

96    34

187   64

7   2.4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体质有下降趋势,原因是: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学生营养跟不上去;学生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不注意保养身体;高考心切,超负荷付出。

 

第八章      勤工俭学

 

19589月创建了校办工厂。

校办工厂在校长领导下,总务主任具体负责。

机械厂,车、钳、铆、焊一应俱全。特别是用八千元购买了一台大型现代化的机床。这当时在市内的正规工厂也不多见。

化工厂,生产硫酸亚铁。

饲养场有奶牛13头、奶羊54只、蛋鸡500余只、猪10余头。

农场主要种植蔬菜。适当种一些饲料——高粱、玉米。另有两台胶轮车,为农场、工厂服务。

缝纫厂有缝纫机10余台。

学校有校田100亩,其中有5亩为菜园,95亩为大田。每年夏锄、秋收时节,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从中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法,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菜园生产的蔬菜,供应食堂改善伙食,减少学生生活负担。

学校五个工(农)场有31名工人,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学生劳动的指导者。通过勤工俭学,学生身心得到了锻炼,学校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编辑:陈旭
上一篇:1966-1976
下一篇:1948-1954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