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强化交流指导,助力双新建设——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迎接市教育学院来我校开展教育教学调研工作

行人莫道春来早,又是乘风远济时。2024年4月,四平市教育学院到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采取随机听课、参与教研、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指导,通过调研

2024年04月24日,关爱女性 让爱流动——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女性健康知识讲座

为普及女性健康知识,传递爱与温暖,进一步增强女教职工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于4月24日邀请四平市妇婴医院科教科科长李冠楠,宫颈疾病门诊主任姜明两位专家来我校开展女性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党

2024年04月22日,【深耕精研】抖擞一春尘土债,亦道春风为我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人间最美四月天,相约一起“上春山”。4月22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党委书记苏亚利、副校长纪晓明、教务处主任左玉晶,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本次活动由高二年级语文教师葛颜飞主

2024年04月19日,共守一方水土 同筑绿色梦想——中共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委员会开展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于4月19日开展“共守一方水土 同筑绿色梦想”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2024年04月18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forever young青年教师拓展活动

在春天的脚步声中,四平一中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教师拓展活动。本次活动以“Forever Young”为主题,旨在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

2024年04月16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效智慧课堂——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参加吉林省“BEST合作体”第十七届教学交流活动暨主办校换届交接仪式

为贯彻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4月15日—16日,吉林省“BEST合作体”第十七届教学交流活动暨主办校换届交接仪式在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效

2024年04月03日,务实笃行求突破,聚力攻坚促提升——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科组长工作例会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为扎实开展新学期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学科组长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方面的引领作用,4月3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科组长工作例会。副

2024年03月30日,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会,共筑青春期学生成长桥梁

家庭教育为贯彻落实全市中小学“薰衣草”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我校家长学校相关工作,3月30日下午,我校开展首届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会。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的重要作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中校史 > 1976-1985

1976-1985

2008年05月01日 00:00:09 访问量:5785

 

 

 

 

 

 

第 四 编 

 

 

 

 

劫后复兴  崭新岁月

 

 

19761985年)

 

 

 

 

 

 

 

 

 

 

 

 

 

 

 

第一章  学校概况

 

1978年,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精神。为了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八字”方针,3月份吉林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共确立了83所省级重点中学,四平一中是83所第一批重点中学之一,并仍为地、市级重点中学。

学校性质是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隶属四平市教育局,是省、地、市三级重点中学。

1980年,按教育部、省委的新部署,为了早出人才,全省确立了二十一所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四平一中成为当时四平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学校。

 

第一节  校舍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6年至1985年是学校医治创伤、恢复整顿、发展兴旺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对学校的校舍破坏很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的校容校貌有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秋天,学校扒掉了土墙,换上了红砖围墙,共投资近五万元。围墙全长一千一百多米,高二点五米,在排除外来干扰、保证学校正常秩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对破损的玻璃、门窗、天棚、墙壁等进行了修缮;在教育局的关怀下,学生的陈旧桌椅全部换上了单人新桌,总数有1000多套;校内由土石甬路变成了柏油马路,校门前的路灯变成了霓虹灯,砖头砌的花池改建成用水泥修的花坛;教室的照明增多了,多年堵塞的水道畅通了,教学仪器逐年增添,电子计算机设备开始筹备,另外还增设了一个大会议室。

几年来,校园内植树四千多株,修建大型花坛十三个,安装路灯十盏。完成室内外大幅宣传画十几幅,科学家画像二十多幅,学校楼内布置有大钟、整容镜,花坛周围建了铁栏杆,自行车场建有塑料车棚,楼内每年进行一次大型粉刷,增设了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学校在经济条件较为紧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为图书馆增添新书。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图书馆没有藏书,后来在学校的不断筹措下,图书总计达7000多册。

这些办学条件的提升与中共中央把教育工作提到重要日程上来、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以及对青少年的关怀是分不开的。

 

第二节  政治活动

 

1978422,邓小平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四点要求,并指出,“坚决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我市遵照上级指示,也开展了揭批查运动,即对文化革命中的打砸抢问题也进行一次自下而上的清查运动。71市委决定派出以张跃文同志为首的工作组进驻四平一中,对一中“文革”期间所发生的打砸抢问题进行了揭、批、查。此次运动进行了两个多月,在中共中央发出了48号文件后,揭批查运动暂告一段落,工作人员于八月末撤离一中。

19785月的一期《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四平一中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对一中教师解放思想、深入揭批“四人帮”、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起了一定的作用。理论上的学习虽然提高了老师们的认识,但他们还不敢深入地联系实际,又由于揭批查运动没有进行彻底,冤假错案没有得到纠正,知识分子政策还没有落实,所以广大教师渴望各项政策能够真正地迅速落实。

 

第三节  领导班子的变化

 

1978年初,根据省、市委指示,学校取消了“革命委员会”这一名称,恢复了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职务名称。

1978922,教育部下发了通知,颁发了经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听取意见后重新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条例》的第一章总纲第七条、第七章学校领导体制和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全日制中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中学党支部要按照党章规定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1978年暑假前原任四平市第二十中学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的魏春发同志调任四平市第一中学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工作。原四平高中副校长姚吾越,被继续任命为四平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调入四平一中任副校长的董长文同志负责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新班子由四人组成:书记魏春发,另有三名副校长姚吾越、董长文、齐云生。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党政分开,结束了将近十年的革命委员会的一元化的领导体制。

1979年前后教育局党委决定任命任殿生同志为四平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

19809月,四平一中成为省二十一所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后,按国家教委规定的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按县团级配备干部的规定,市委派教育局两名局长来校主持党政工作,任殿生任校长,佘永赋任支部书记,董长文、刘宝林、高景文、白凤舞任副校长。

1984年学校领导班子调整,高景文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张静安任副校长。

 

第四节  招生情况

 

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后,他亲自主管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工作“主导方面是正确的”,并主张恢复“文革”前实行的统一考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

为了贯彻上级指示,1978年暑假的招生工作具体如下:一中初、高中的新生入学,都经过市里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当年,一中共招收初一新生300名,高一新生近300名。除初、高中600名新生外,学校当时还有初中二、三年级各600名学生,高中二、三年级各600名学生。

学校共有48个班,在校生3000余人,高中8个班,初中40个班。在校人数之多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可见学校在当时的规模很大。

根据“调整”精神,1980年一中变为独立高中后,初中停止招生。

 

第五节  教师队伍

 

一、队伍的壮大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了办好重点中学,在市教育局的关怀下,整顿充实了教师队伍,从市内兄弟学校调进了一批骨干教师,如陈国良、李盘喜等,从而使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

1980年,四平一中被确立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后,省、市各级领导和教育局的领导对办好四平一中这所重点中学都极为重视。在调整、配齐、配强一中校级和中层领导班子的基础上,又在调整教师队伍上狠下功夫。市教育局党委在全市中学范围内选拔调配各学科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四平一中任教,曾一次集中挑选28人派送一中。

二、地位的提高

党和人民把教师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学校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和政治地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职员工积极性空前地高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工作上尽职尽责。

认真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如左希贤、王世贤等在“文化革命”中受到迫害的教职员工得到平反。由于落实了政策,广大教师心情舒畅,积极性开始上升。

    关心教师政治上的进步,不断解决教师入党难的问题,仅19841985年间就有二十名教师入党。大批优秀教师入党,使党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广大教师政治上得到了关怀,从而将关怀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他们为“四化”育人,废寝忘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政治地位提高了,他们可以参政议政,学校先后出现了四平市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他们在为四平市的建设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任殿升:1977年被选为吉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选为吉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

四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副校长 姚吾越   教师 宋怡

1980

四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长 任殿升   教师 宋怡

教师宋怡19793月经省革委会批准成为中学特级教师,同时颁发了特级证书。同年7月出席吉林省劳模表彰大会。1984年成为四平市(地市结构改革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

政协四平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书记  佘永赋   教师  于永俊

1984

政协四平市(地市机构改革后)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教师       于永俊

 

第六节  教师待遇

 

一、工资待遇

生活上,党和政府非常关怀教师。197719791981年三次为教师增加工资。

1980年上半年,全市进行了教职员工的工资评定工作,教育局领导鉴于四平一中调进近三十名骨干教师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调资指标,在各校40%左右的基础上将一中的指标增加到70%左右,使原四平一中的教师放心,新调入一中的骨干教师安心。

1985年在工资改革中,老师工资提高幅度很大,远远超出其它行业。

与此同时,老师的奖金、补贴也逐年增加,以1984年为例,平均每个教师一年除工资外,另得奖金补贴200多元,从而使教师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福利待遇

学校还从勤工俭学收入中为教师购买洗衣机、液化石油气罐等家庭生活设备,进一步解决了教师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三、住房待遇

在住房上,党和政府决心解决教师住房难的问题,1981年、1984年曾两次较大规模地解决教师住房问题。

1985年为老师修建高标准住宅楼一幢,面积达2500平方米,可一次为40名教师解决高标准住房。这是建校史上最大的一次突破。

此外学校还几次出钱,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为部分青年教师解决住房问题。从而使住房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广大教师喜在心头。

四、子女就业

在子女就业方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子女就业创造条件,广大教师子女除升学外,多数都得到合理的安置。

五、公费医疗

在公费医疗上,教师一直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由于从前的医务部门落实得不好,广大老师有意见,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广大教师享受公费医疗的权利得到了保证。

学校设有医务室,师生的常见疾病可在校内医治。

六、党的关怀

党和政府关怀教师,几次做出尊师重教的若干规定,历年年节领导带头慰问老年教师和病休人员,对生活上有困难的教师在春秋两季给予补助,对体弱多病的同志也给予各方面照顾。特别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后,教师的地位更加提高,教师的利益也更加受到重视。

国家在1985年确定每年910日为教师节,各级政府部门都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使广大教师深受感动,教师们表示一定献身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政府每年都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旅游,一批批优秀教师到外地旅游和健康疗养,先后去北京、庐山、青岛、烟台、大连、西安、广州、千山等地,一共有30多人次。

领导关怀职工,职工很受鼓舞。学校对教师的关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安心工作。

 

第七节    教学设施

 

四平一中被吉林省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以后,除学校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挤出部分办学经费,自制和购买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外,吉林省教育局也先后多次下拨物理、化学、生物课教学应用的仪器、设备、挂图和实验用的药品、生物标本、模型等。拨给学校的设备仪器中还包括当时学校教学中少有的、教学急需的电脑、电视机、录放机等许多贵重的光电录放设备。这些仪器、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第二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76年时,学校的机构有工宣队(由四平线路器材厂派进),设工宣队办公室;另有党支部、革命委员会、工会、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共青团委。

一、1976

学校领导成员:

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韩明辉

革委会副主任:任殿生

革委会副主任:董文达

革委会副主任:陈国臻

革委会副主任:何桂荣

政工组组长:邵淑琴

教改组组长:高景文

教改组副组长:张 

后勤组组长:白凤舞

共青团委书记:刘雪松

工会主席:邢维世

年部组长:

高中部组长:杨洪图

初三部组长:翟瑞霞

初二部组长:陈兴洲

初一部组长:李长贵

设教研室、教研组。

语文组组长:李 

数学组组长:辛学顺

政治组组长:王哲夫

物理组组长:宋 

化学组组长:马敬光

体育组组长:李景荣

姚吾越(原老校长,帮助搞教学)

二、1978

取消革委会,改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政工组改为校办公室。教改组改为教导处。后勤组改为总务处。根据学校党支部的呈报,经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

副书记:魏春发

副校长:姚吾越、董长文、齐云生

教务处:高景文(主任),张升(副主任)

办公室:邵淑琴(副主任)

总务处:白凤舞(主任)

  委:刘雪松(书记)

三、1979

11月经中共四平市委常委研究决定:

党支部书记:魏春发

    教导处副主任:杨宏图、李 

四、1980年以后

1980914日,市教育局党委批复四平一中支部由五人组成,佘永赋任书记、任殿生、董长文、高景文、白凤舞任委员。一中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当时六个领导(佘永赋、任殿升、董长文、刘宝林、高景文、白凤舞)都有明确的分工,各管一摊,领导干部认真执行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坚持了学习和会议制度,提出的口号是“搞好党风、校风、作风”。在校计划中提出:校领导要像抓教学质量一样抓好学校管理和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980年至1984年间,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校领导认真贯彻了局发《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六项要求》。1982年和1983年重新修订了各项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各个方面的岗位责任制,如班主任岗位责任制、教学工作岗位责任制、各处室岗位责任制等。

 

第二节  管理目标

 

1980年开始,学校在整顿的基础上,开始向提高过渡,为了全面提高质量,领导身先士卒,号召广大教师奋力拼搏。

一、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当时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为提高教学质量,党支部把教学工作放到重要日程,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工作上。每人抓一条线,分管一个方面,一手抓教研组,一手抓年级。领导尽可能兼课,领导干部听课每周不少于四节,主管教学的校长和主任每周听课不少于六节。领导干部要做到“三学”即学政策、学掌握教学规律、学心理学与教育学;还要做到“四熟”,即熟悉大纲、熟悉条例、熟悉新教材、熟悉新教材计划。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1977年批判“两个估计”,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79年上半年,市委统战部召开落实政策经验交流会上,四平一中党支部介绍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在教师中加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明确了教育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第二、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鼓励教师自尊、自爱、自强,做精神文明的表率,表奖先进教师。教师早来晚走,工作兢兢业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

三、加强管理促进改革

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学校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这些好的带头作用,激发了老师的干劲,管理工作在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很多改进。

1984年,学校明确提出“向管理要质量,时间就是质量,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几年来,一中的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一中加强各项管理,逐年完善各项制度,提出改革管理的办法,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依靠学生干部搞好自我管理,调动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推行上下一齐管的政策,老师、学生配合管,树立了爱校管校做学校主人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树立了优良的校风、班风。

在建制方面学校也作了不少改革工作,如建立健全了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制定了对班主任的考核方案和奖罚制度。为加强全面管理,层层负责,各班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使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动员了社会管理,使管理工作内外一致。

学校有食宿生,为了使管理工作中不出现“死角”,进一步加强了舍务管理,严格了舍务制度,规定每月召开一次舍生大会,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几年来学校舍务管理工作在全省一直是一流的。

学校在学生中间还开展了“六好”评比竞赛活动。

几年间学校从未发生破坏性事故,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维护了学校的良好秩序,保证了安定团结,从而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总之,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领导重视,群众齐心,逐年积累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一中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管理方面也已达到了建校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三节  学校业绩

 

一、受表彰情况

1982年学校被评为“四平市文明学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授予“文明学校”红匾一块;在教育部委托省厅进行的重点校体育卫生检查中,学校获96分的优异成绩,学校党委也被市委评为优秀党委。

1982——1984年;四平一中连续获得四平市委、市政府三块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奖牌,1984年获得中共吉林省委及省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1983年省教育厅、财政厅对全省中学的学校管理进行全面大检查,一中获得优胜,受到省厅的奖励,并获得了2000元奖金并获奖牌一块,同时获得“学校管理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校长任殿升曾在省刊《吉林教育》上发表了德育专题经验文章,并在省地级学校管理学会上介绍了经验

二、交流情况

由于学校在管理上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省内外兄弟学校先后到学校学习、参观,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到学校参观的也都是省内外一些有名的学校,如:长春十一高中,省实验中学,二实验,辽源五中,怀德一中,吉铁一中,辽宁省铁岭高中,铁岭二高中等。

副省长刘云沼、省教育厅张厅长、侯厅长以及部队师首长也都光临学校,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章  教学工作

 

第一节 教学管理

 

1978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781218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应当及时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学校的工作重点也必须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上来。学校要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方面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了保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秩序,学校从实际出发,狠抓管理,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

    学校加强了日常管理,坚持了八项评比条件,进行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日常要求,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秩序井然。

1980年,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教学,上午不接待客人,只深入课堂、教研组,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做到了科学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的领导力量,党支部书记任殿生亲自抓教学,一名副校长主管教学,教导主任高景文负责高中部教学,杨洪图副主任主管初中部教学。选派业务尖子任教研组长。领导到教学第一线兼课,韩明辉兼初中几何,何桂荣兼初中物理,任殿生兼高中代数。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节  教学常规

 

一、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学校从1978年秋季开始,就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具体规定进行教学。

学校恢复了学年度教学工作秩序。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纯授课18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实行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实行秋季结业。

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计划,开齐全部学科课程,外语课参照有的初中开设日语的规定,一中也在开设英语课的同时,开设日语课。

课程设置:语文、数学(分为代数、几何)、政治、物理、化学、体育、外语。

学校提出减少和控制非教学活动时间,保证教师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于业务。学校教学工作千头万绪,领导从落实大纲、双基教学纲要着眼,以提高三个能力为目标,对教学提出要求,向五十分钟(当时学校每堂为五十分钟)要质量。

二、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备课管理。

制定备课制度,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有中心发言人,做到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达到“三统一”,即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重点。每位任课教师要提前一周写好教案。

1981年,学校又增加了备课的要求,即除“五备”外,要备基本训练,要求教师备课中研究实例题,进一步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明确各题要求,解题关键、技巧、格式,区别主次,不经教师做的不让学生做。贯彻了“育人先育己”,知识要准,选题要当,训练要严。要求在质量分析上下功夫。

在备课上提出遵循“三步骤”,即精备、细备、复备三结合。

2、加强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上课的要求:

1)新旧联系;

2)讲清概念;

3)提示规律;

4)加强训练;

5)启发思维;

6)提高能力。

针对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克服教学中“一窄二死三过重”的现象,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教法改进上,倡导启发式、发现法,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要善于“不疑处多设题”,教给学生“点金术”。学校还开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专人(李亚东)协助各组绘制幻灯片,积极开展视听教学,提高实验率,为实现演示分组实验、双人双百目标而努力。

3、加强作业、辅导管理

重视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教研组、教导处要及时检查。

加强对学生自习课的辅导。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物理、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4、加强成绩考核管理

期中、期末由学校统一考试,把好质量关。在措施上要求各科组编写出一学期《“双基”教学纲要》,明确双基内容,把大纲具体化。为落实目标把好验收和检查关,在考试上实行统一命题,轮换监考,流水评卷,统一核分,按绩评比。

5、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理化实验室建设。做到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上好实验课。各科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进行实验教学。

6、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

每年都要开好教学经验交流会,各科都要总结教学经验。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每个老师都要做一次公开教学课,研究一个专题,总结一篇论文。在物力支援上,各教学组每学期发给50元活动费,用于课外活动、教师培训等,实行经费“包干”。年终举行一次大展览,展示课时计划、作文作业、实验报告、教学笔记、习题集,自做教具图片等,并对优者给予奖励。

7、加强教学改革

学校从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入手,努力改革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法,精讲多练。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有助于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学校还举办了改革实验课、观摩课,探索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新理念。

8教学辅助工作

为搞好教材与资料建设,学校要求数学、物理、化学三个教研组编出自己的习题集并附题解或提示,供1980届毕业生使用。同时在改进教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增添设备,开展电化教学,着重解决了幻灯教学和电唱、录音教学问题。其中进行了一次电化教学汇报会。语文组每人发给一台录音机,该设备在教学上得到充分应用。建国三十周年时,我校举办了教学展览,展出了三好学生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教学辅助人员和阵地建设的作用,加强了“三室”,即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电化室---建设。

这些为以后几年的教学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不同时期的教学规划

 

一、1982---1983年上学期

教学工作着重抓教育思想统一。牢固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丰收的思想。

坚持“三个全面”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一齐抓;全面布置力量,各年级各学科一齐抓;全面关怀每一个学生,好中差一齐抓。

在备课、听课上作了改革的尝试:提出“一条龙”的口号,即集体备、听、评,做到每人负责一课典型分析,并写出典型教案,再由集体备课进行“五统一”。在教学活动上提出“三大”,即大开放、大检查、大交流。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和实验教学。添置了电教仪器——投影机、电影放映机,电教组定期给师生播放电影。

为使检查形式经常化,搞好单元复习过关,教师每讲完一个单元都进行检查总结。

    这学期实行分楼(主楼、西楼)管理,校长“全面抓、抓全面”,主管校长、主任要抓好计划、部署、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的工作。在时间安排上,期初抓计划,期中抓检查,期末抓总结。领导提高办学能力,树立计划观点、群众观点、法制观点、实效观点。

二、1982年——1983年下学期

这学期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教学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由上学期的“三统一”增加到“四统一”,补充了“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一齐抓”的内容。在“广度”、“难易度”、“快慢度”上提出了“三个适当”的要求。本学期在课外辅导上也有较大的改进。为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规定无论晚自习还是午后自习,一律不得用于讲课和集体答题,也不得变相地用小黑板占领阵地。本学期举行过一次地区性的对外开放课和教学展览,获得各校的一致好评。

本学期注意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法的改革,以及出题方式上的一些改革。

例如教政治课的宣晓春同志,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大胆地进行了改革的尝试:

1)课前在预习时间里要求边读、边想、边作。

2)上课后指明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本节的目的让学生思考。

3)提出难题后讨论十分钟。

4)由教师答疑讲难点,最后做归纳、练习、布置思考题。

王恩余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方法,在改进教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教学中,各学科的多数老师都能注意总结规律。高二数学科组较为突出。如数学科讲导数、微分、积分,这是新教材新内容,他们每讲完一部分,都注意总结出几条规律。

在提高成绩上,辛学舜老师写了《我是怎样抓中下等生的》的经验报告,他主要概括了三条:

模清学生底数,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中下等生的重点是改进课堂教学。

③经常地练习、验收(每节有检查、有评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他的体会是,重点是课堂,关键是备课,核心是感情——心中想着中下等生,备课时琢磨中下等生,课堂提问面向中下等生,课后研究中下等生。他想得对,看得准,效果好。

本学期期末考试,在拟题、考试、评卷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由长春十一中、吉铁一中、辽源五中、怀德一中等五校联合命题。

该措施的好处初步总结为五点:

①保证试题质量;

②考试更加客观;

③各校进行交流;

④互相学习;

⑤对落实岗位责任制是个推动。

此外,对外语普遍增加了考试内容与时间。

三、1983---1984年上学期

学校对毕业班与一、二年级在教学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二年级继续贯彻已往的规章制度,在对毕业班的工作上做了相应的加强。学校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为夺取1984年首批三年制毕业生的高质量而奋斗。

工作重点是狠抓中下生,提高课堂效率,搞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措施上要求比以前更高了。要做到“三提前”:提前一周备课,提前一周写好教案,提前一周准备教具、实验。要求习题作业有答案。要坚持发扬老传统,做到“三不”脱离,即不脱离大纲,不脱离教材,不脱离基础。

在使用参考资料上也提出建议:取其精华,力求资料“少而精”,“精”在典型,“少”在适当,提出决不要搞题海战术,使无用材料泛滥成灾。在复习课上提出:要打破章节界线,知识归类,习题成线,基础知识要全面,材料要科学、系统、准确,使之好记、会用。

关心中下生,抓好中下生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对中下等生要作到“三有”,即有名册、有历次测验成绩分析、有计划(时间、内容);“三勤”,即勤辅导、勤提问、勤考核。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除狠抓中下生外,对尖子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每月给尖子学生搞一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的讲座,每周一科。

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提出了改进管理办法,实行教师评语和按甲乙丙丁四种等级评定,操行评定不够甲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开展纪律卫生等项评比竞赛活动,坚持日检查记分,周总结,发流动红旗制度。

本学期进一步完善了班主任岗位责任制。

四、1983年——1984年下学期

在教学上除坚持原有的一些要求外,本学期修订了 《课堂常规》(草案),准备先在一、二年级试行。这是本学期一件大事。为落实计划,本学期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具体规定和措施如下:

1)坚持实行教学岗位责任制,按学校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及教育部的《十项规定》检查教学工作;

2)深入学科领域,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其中包括领导参加备课次数,检查教案的次数以及听课的次数。

坚持课外活动,根据现有条件,搞好三个课外活动小组:①充实和扩大无线电技术小组,②继续办好哲学兴趣小组,③建立以高二学生为主的数学小组,迎接十一月份的全国数学竞赛。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创三好”活动。学校改善了劳动技术课教学,切实体现以实践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的好思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劳动技术课的质量,搞好成绩考核,并规定把劳动技术课成绩作为三好学生评比条件之一。

连续开展“创三好”活动,从本学期开始规定每年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并把助学金的15%左右作为奖学金,对年部学习成绩前十名的“三好”学生按三等分别奖励20元、10元,其它三好学生给予物质奖励。这一举措坚持了数年,又逐步作了更新,因此“创三好”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为继续贯彻执行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思想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曾在6月份召开了班主任期目标制工作汇报会,开创了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

五、1984——1985年上学期

为贯彻党中央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教育工作计划中体现全面改革的目标,除管理体制改革外,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两条:一是保证备课时间和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学习梨树师范课堂改革的经验。

学校拟定先在一年级进行试点。在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注意到把培养知识与传播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允许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改革的目的要落实在提高质量上,不走过场。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特长。开展进修课,确定一年级选修电子计算机,学习与掌握有关微型机的构造原理,以迎接世界先进技术的挑战。

改革考试方法,理化增加实验考试,外语增加口试(在一、二年级进行),并邀请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的先进教师现场授课,与校内教师共同交流经验。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改革进行。

六、1984年——1985年下学期

新的一年是改革之年,新的领导班子,坚定改革,锐意进取,以求实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对教学进行了改革。

为了适应“三个方向”的需要,力争把学校办成省一流的重点校,本学期坚持了“三为主”、“四个一起抓”。

工作重点是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一切围绕质量,千方百计地提高质量。

具体措施是:备课坚持一个“严”字,课堂教学坚持一个“改”字,改变“五大环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旧传统,把旧模式教学改革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议、计、练新格局。辅导批改坚持一个“细”字,第二课堂开展坚持一个“恒”字。

为保证上述目标,具体抓好十项工作。本学期最大的特点是领导对改革工作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真正做到深入实际,教学民主,作风扎实;在听课方面,也超过了以往。

 

第四节  教师培训

 

学校针对教师的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函授学习,进行文化进修;二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培训青年教师;三是通过教研活动以老带新。

经过整顿充实和培训,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所提高。1977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学校就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考,为高校输送两名学生(已有一人到日本留学),1982年派出两名中年教师,到高校进行短期培训,全校有十几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科的函授学习,每年都有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毕业证书。

党委在选拔、推荐人才上,也甘当伯乐,不遗余力。先后有两名团委书记被提拔提升,其中一名团委书记——刘学松到省党校学习,另一名团委书记——宣晓春同志后晋升为四平市共青团委副书记。

经过培养教育和工作锻炼,学校已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五节  科研活动

 

物理教师杨宗保对教学深入钻研,发表了很多论文,为社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陈国梁同志于1977年参加地区教育学院组织的编写数学复习参考资料的小组,在全书中负责数学部分专题,铅印并公开发行,1979年编写了《美国纽约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分类详解》一书,由市科技局印发。

化学教师马敬光同志在1976年参加了吉林省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组,经过一年时间,与各位老师通力合作共编了四部化学教材(已出版使用),1978年参加吉林省中等师范化学教材编写组,他担任副组长,主持业务工作,编写了中师化学教学大纲(已出版使用),他还多次出席各种教学专业会议,曾发表了不少论文著述。

物理教师宋怡(特级教师)曾在1959年带领物理组夺得高考全省物理成绩第一的好成绩。此后他不断研究,钻研精神有增无减,他的论述不论质量与数量都堪称第一。他的论述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不同级别。19821月曾在《物理画报》上发表了《电磁现象中暂态过程的分析》。

多数中年骨干教师都致力于教学,少数老年教师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偏重于著书立说,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第六节 教学成绩

 

一中的教学成果反映在高考升学率的逐年递增上。1978年高校录取21人, 1979年上升到50人, 1980年已达到105人。学校虽刚刚恢复教学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震动了全地区,社会上称赞说,四平一中不愧是一所老学校,如今它又焕发了自己的青春。

1980年,在四平市数学竞赛中有六名同学获得优秀奖,殷再琨同学获全市第一名。在全地区数学竞赛中有三名获得优秀奖,其中舒东伟获省数学竞赛优胜奖。他在1980年高考中获全地区第一名,吉林省名列第二,升入北京大学。

此后,一中高考成绩连年创佳绩,升入高校的人数,1981年为157人,1982年为222人,1983年没有毕业班,1984年为261人。

 

第七节  教师业绩

 

政府部门定期表彰先进教师,1981年学校就有22名同志受到市政府表彰。

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一些有名望的教师参加了各种团体并当上了人民代表。特级教师宋怡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任殿升同志当选二届省人民代表,胡立德同志担任区政协常委,于永俊同志当选市政协委员。

在校领导的鼓励下,学校于1981年汇编一册教学经验专集(铅印本),此外个别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宋怡、马敬光、陈国良、陈大夫、张兆范、刘积昌、辛学舜、赵玉珍、杨宏图、张静安等均有专著在国家或省、地、市级刊物上发表。

在学校管理上,任殿升是一个很有创见的领导者,1982年《吉林教育》第七期曾发表了他撰写的《谈如何搞好教学管理》一文,同年他被选为吉林省学校管理会理事,四平地区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党给予他的荣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四平一中校领导把管理学校当成一门科学,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更新、改革,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学校的一些中年骨干教师成绩非常突出。

化学老师耿志文在1984年的高考中创造了惊人的好成绩:化学组平均分数为77.8分,照省实验中学差0.2分,比辽源高中(省重点校)成绩平均分高出3分;在全校单科个人成绩名列第二。

数学中年教师张静安(后升任副校长)在1984年高考中,所任班级数学成绩高出校平均分近5分,全校理科5个班数学成绩90分以上的共5人,他教的一个班就占3人,最高分94分,在全省也是较高的分数(省实验中学最高分数是95分)。

青年物理教师刘积昌在教学成绩上尤为突出,他连续几年都接物理成绩最差的班(1980年、1981年、1982年、1984年),1982年的成绩为74.74分,1984年他教三个班平均63.97分,几年来他个人的教学成绩在物理科成绩中均为最高。

中年骨老师陈国梁同志,他教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1982年他教的五年一班高考升学率和总平均分名列全市第一名。他在培养尖子上是个能手。

在文科上也有不少青年骨干教师。语文教师陈大夫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80年到1982年连续三年中,他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高考成绩在全地区夺魁。1980年他教的毕业班学生37人,考上高等院校23人;1981年毕业学生45人,考上大专院校24人;198245人考上24人;有不少同学进入重点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

另外语文组的魏云山、张兆范,政治组的李云鸣,地理组的张铁胜,这些老师所教班级高考成绩也比较突出。

四平一中的老年教师也在教学工作中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数学组辛学舜同志,他所教班级数学高考成绩是比较突出的。

政治组的王哲夫老师所教班级在78年高考成绩名列前茅。

生物老师徐洪业在1982年至1985年的成绩在全地区中较为突出。

语文组刘克强老师在1982年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成绩校内五个毕业班排列第二。

在教学上,学校有部分领导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中层领导有刘积昌、李文、赵玉珍等,校级领导有任殿升、杨宏图、张静安等。他们不仅以身示范,勤恳工作,多数领导的教学成绩也十分突出。如副校长杨宏图多次出席群英会,他是好领导、好党员,也是好教师。

任殿升同志,身为领导,酷爱学习,精通业务,肯于钻研,在教学上做出较大贡献,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他自告奋勇加入教学第一线,承担教学任务。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学上,他都对一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四章   思想工作

 

德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学校党组织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总结都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学校团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做班主任,保证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实。

 

第一节  德育目标

 

一、概述

三中全会以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一九八一年开始提倡“五讲四美”活动以后,好人好事更是层出不穷。

团委书记宣小春拾表交还失主的高尚行为给团员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先后出现了十一件包括拾表交公或返还失主的好人好事。高二学生杨彩霞从报上看到辽宁某地一失足学生回头后生活上有困难,她就与同班几名同学给这位失足青年寄去书籍、衣物等,受到失足青年单位的表扬。其它扶老携幼、助人为乐、帮助军烈属、五保户、老教师等好事,举不胜举。

全校纪律井然,进楼脱帽,走廊不语,讲文明礼貌已蔚然成风气。

二、具体教育内容及方法

学校根据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在1980年——1985年间确立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四项原则是我们立国的根本方针。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在1979年——1980年间,学校先以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为开端,让政治教师拟定专题对四项原则的基本内容进行分章、分题讲解,让学校师生懂得四项原则的重要内容以及懂得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意义。进行宣传是工作内容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1980年,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论”,学生对党的领导不那么信任了,对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究竟哪个好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共产主义有些渺茫。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党团组织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主要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通过专题报告会、新旧对比、中外对比、开展讨论等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最根本性的一条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胜利的源泉;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切。

19821983年上学期,结合国庆三十三周年进行“伟大祖国”专题报告会,由党委和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的专题辅导,又结合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全校开展了人生观的大讨论,同时开展了影评、书评、读书报告活动等,深入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1979620日,全校师生在大礼堂听65届毕业生孙焕林返校作《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情况》的报告,使全校师生受到一次生动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从1981年起,学校开展“我爱中华”教育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举行“伟大祖国报告会”,组织同学们观看《牧马人》等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电影,观后组织座谈讨论并出专刊,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学校注意把爱国家、爱集体结合起来,从爱家乡、爱学校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每当新生入校,都要责成专人进行校史报告会,由建校初期的老教师讲校史,还请老校友返校做报告,搞校庆等活动,把一中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展现在新生的面前,让他们想到、看到一中培养出的人才。

学校多次举办图片展览,1984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升入师范大学的青年老师杜威,在大学学习成绩优异又被选送到日本留学,他从日本寄回的照片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学校还开展了“为学校添光彩”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同学们树立起爱学校、做主人的思想,学校光荣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在爱校教育活动中,学校发动群众集体制定了校训:“勤奋学习、纪律严明、尊师爱校、全面发展”。谱写了校歌《光荣啊四平一中》,这些活动,成为向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渠道。

为了严明纪律、树立校风,学校在全市最早制作了校服,每当升旗仪式时,同学们穿起校服在国歌声中,昂首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心中充满着无限的自豪。

(三)理想教育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把理想教育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前途教育,并将其贯彻整个教育过程。

在理想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雄心大志,做一个有理想、肯奋斗的青年。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的理想,培养学生立志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决心。

1980年学校曾召开“八十年代立志成才”校会和主题班会,给同学们以极大启发性教育。

1983年起,与部队一起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每年都在“五四”青年节召开 “理想畅谈会”,共树为四化奋斗的宏伟志愿,鼓励各自在不同岗位上努力工作和学习。

(四)法制教育

在十年动乱期间,法律受到践踏,青少年深受其苦,不少青少年犯罪,相当多青少年受到影响。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知法、懂法、守法的教育,通过请法律部门同志来校做报告,用典型案例教育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校内学生违法犯罪活动的事例进行典型解剖,召开校会、班会,进行讨论,树立起法制观念。1980年以来,一中没有出现违法犯罪活动。

(五)加强精神文明教育。

1981年开始,中央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行为美。学校把五讲四美活动作为向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通过专题讲座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引导学生做到五讲四美。

1982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后,学校把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五讲四美”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中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制订了师表公约,直到一九八四年教育部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要求》,在全校开展了创“文明科组”、“文明处室”评比竞赛活动。

党的十二大以后,学校党委按照十二大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主要议事日程联系到一起。精神文明建设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创造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做到优质服务。

(六)其他教育

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点,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群众的关系。培养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精神。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和发扬我党和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坚定、果断、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性格。做共产阶级的接班人。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使学生懂得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目的。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

进行爱科学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爱读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思想、好习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想教育成果

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于1982年被市委、市政府名命为第一批“文明学校”,1982年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文明校”。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不断开创新局面。1984年初,学校与81378部队二炮连结成对子,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师、团首长对共建活动非常关怀,先后多次来校指导,1984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军队和学校举行了联合阅兵式,师团首长和几百名指战员参加了阅兵式。这项活动得到了四平电台的极大支持,它不仅振奋了学校和部队的革命精神,而且加强了学生的作风训练,增强了同学们的纪律性。军民共建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新局面。1984年学校被评为“市(地区)文明单位”,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经过几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共产主义思想大大发扬,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第二节  德育管理

 

根据学生特点,这个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余活动和课堂教学来进行,寓德育于活动中,寓德育于教学中。学校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教育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教育。

一、加强领导

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首先强化党委的指导作用,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副校长是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教导处分为教务处和政教处,团委、政教处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能部门,配备得力干部,同时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并注意发挥政治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这样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二、加强班主任工作。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劲足,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要求班主任每学期有班级工作计划,期末有总结,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期末表奖优秀班主任。

三、加强政治课教学。

学校把政治课堂作为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用政治课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结合当前的形势由政治课教师向学生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学生跟上时代要求。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各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备课时找出德育的渗透点,做到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有机结合。不贴政治标签,不搞知识与思想教育两层皮、油水分离。

五、坚持学习雷锋,向英雄人物学习。

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发扬雷锋精神、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活动。

1、建立学习雷锋小组开展活动。

2、召开主题班会。

3、搞学习雷锋同志事迹展览。展出国家领导人题词、雷锋同志事迹、学校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典型。

4、树立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典型。学校每年都评选出先进的学雷锋同志的典型,用榜样教育学生。

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如社会公益劳动、参观访问。节假日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服务劳动、访问;支农劳动,送粪肥下乡,到生产队,到学农基地等。

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学校每年都充分利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一八”勿忘国耻、“十一”国庆节、“一二九”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针对性强,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利用校、班、团会开展教育。

由于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一些师生对思想教育工作有所忽视,少数学生不愿参加思想教育活动,在安排上,思想教育活动也常被挤掉。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做了科学安排,每周一次校会,一次班会,一次团会,一次时事教育。每次两课时纳入课表,严格做到不挤不占,不挪不串,保证思想教育阵地。

九、加强检查。

在思想教育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方法,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为加强日常管理,学校按照守则要求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值周班,日检查、打分,周总结,发流动红旗,月评比,期中初评,期末总评。由于采取这样一系列措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保持了良好局面,对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正确教育,学生抵制了腐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不断地克服了无政府化,而向着民主化、科学化、效率化努力。

 

第五章  政党组织

 

第一节  党委

 

1976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提出进行各方面整顿,首先是整顿党的组织,针对林彪、“四人帮”一伙对党所造成的危害,肃清林彪、“四人帮”一伙在党的建设上的影响,全党进行了党性、党风、党纪的教育和检查,简称“三教育、一检查”。通过“三教育、一检查”活动,在思想上提高了广大党员的觉悟,特别是肃清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初步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不良之风,并且在组织上清除了“打砸抢”分子,从而初步解决了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党组织的状况进一步好转,党的生活开始走上健全发展的轨道,“三会一课”开始恢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开始受到重视, 

19791983年,学校发展了六名党员。1981年学校由党支部升格为党委建制,下设教师支部和行政支部,使党的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但是,这个时期在党的组织工作中,“左”的影响仍没有全部肃清,对知识分子的偏见依然存在,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大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仍被关在党的大门之外。

1983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后,中央和各级党委狠抓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明确提出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在中央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精神指引下,学校党委认真解决知识分子入学难的问题,1984年有十名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入党,开始突破知识分子入党难这一关,使广大教职工受到鼓舞,许多同志提出入党要求,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在这个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第一批1984年开始,第二批1985年开始。基层整党运动一般在1985年下半年,一中在1986年初进行。党组织自上而下的全面整顿是建党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党。学校党委遵照上级指示,本着未整先学,未整先改的精神,学习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和一系列文件,提高广大党员在新形势下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在这过程中,党内开展对先进党支部、党小组、争当优秀党员的“二先一优”活动,促进和推动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党支部和党委曾在19779198019821984年连续被评为市、局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委,高景文、杨宏图、宋友志等同志被评为市、局优秀党员,受到市、局党委的表彰。

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要求入党的师生逐年增多。

 

第二节  教育工会

 

一、组织机构

工会主席白凤舞,工会副主席:邢维世、呼贵荣。

白凤舞同志离休后,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党委依据新时期党的任务和工会的作用,按“四化”的要求,重新调整了工会领导班子,配备了专职工会副主席,这个重任由中共党员呼贵荣同志担任。呼主席是德高望重、关心联系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好领导。他上任以后,按期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成立了工会委员会,在党委领导下,实行了教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

二、工作职责

全国工会的“十大”把新时期工会工作的任务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工会的任务:以四化建设为中心,工会组织要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工会的任务、目标明确,工会工作便有了生机与活力。

三、工会活动   

工会在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发动教工积极热情地投入教育改革,发动教工提出合理建设,培养优秀会员入党,评议干部,配合领导班子作一定的工作。

在生活方面尤其显出工会的职能。如对职工给予困难补助,开展文体活动,组织职工的婚丧嫁娶事宜和职工的分房等工作,工会尽量为职工排忧解难,由于作好事、作实事,学校职工拥护支持工会的工作,许多工会会员把呼主席视为教工的贴心人,四平一中的工会被誉为是“职工之家”。党的阳光给工会工作照亮了前程,四平一中的工会工作,愈来愈体现出自己的特殊作用。

 

第三节   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

 

一、民盟的组建

四平一中的民盟支部是在19836月正式建立起来的。由于一中党委的关怀支持,民盟的组织发展较快,到198411月,已由原来的四名盟员发展到15名盟员。

四平一中建立民盟支部,这是校史上的首创。1981年以前,四平一中仅有一名盟员,民盟组织的迅速发展,标志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新制定的统战方针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学校民盟组织,是一中党委的亲密助手和战友。盟章明确指出:民盟(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是在党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统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一中民盟组织经常征求党委的意见,坚决执行贯彻党的决议。

二、组织机构

民盟支部设有正主任一名(由徐洪业担任),副主任两名(胡立德、郭富山),下有盟员十三人:李恩卿、刘克强、陈国良、张云秀、张兆范、姜英志、孙玉珍、王玉林、邸玉成、张有才。

新盟员要求加入组织之前,都要征求党委的意见。一中民盟支部与党委的关系非常密切,党支持民盟的工作,民盟热爱党。个别同志具备入党条件就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张兆范同志于当年七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委为发挥民盟组织的作用,凡学校重大事件都征求民盟组织的意见,有些会议让民盟代表参加。为便于工作,在房子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民盟腾出一间办公室,体现了党委对民盟组织的关怀。

三、制度与活动

民盟组织为搞好自身建设,每月定期召开生活会或学习会。通过学习提高盟员为“四化”服务的自觉性。盟员中有两名是教研组长(语文组的张兆范、数学组的陈国良)。

盟员年龄从老龄化转向年青化,有些中年骨干教师也先后加入了民盟组织,个别民盟成员在面向社会服务方面积极支持社会办学,有些盟员在党委支持下走向社会,为群众服务。盟员刘克强同志由于工作需要,被聘请做民盟四平市委的副宣传部长。一中全体盟员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教育改革献策出力,也为“四化”大业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第六章   文体、卫生工作

 

第一节  文体工作

 

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时间内,学校体育工作仍无法提到学校重要日程。直到一九七九年全国召开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两部一委制定了两个暂行规定以后,学校开始把体育卫生工作提到议事日程。

学校在制订计划时,就有体育卫生工作的内容,总结工作时也要总结体育卫生工作,从而不断开创体育卫生工作新局面。

一、常规管理

1、课堂教学

体育课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按照新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从1979年开始,摆脱了“一堂课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局面。授课严格按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1981年冬开始男女分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983年体育课教学实行改革,在男女分班教学基础上试行按“强、中、弱”分组,并改革考核评定办法,从而促进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内容上,以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为主,充分运用已有场地和器材,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由于学校重视,同学们积极性较高,达标率(即达到国家锻炼标准率)逐年提高,1981年为35%1982年达45%1983年达62%1984年达75%

2、课外活动

按照二部一委的两个暂行规定要求和教学计划的规定,每周至少有两课时体育活动时间。体育活动由班主任组织,体育组编排内容,安排场地,提供器材。

学校体育组、学生会、团委配合开展一些小型多样比赛,如篮球、拔河、长跑等。每年全校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各班建立代表队。

3、上好两操

两操即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每天一次的课间操,既是锻炼身体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和检验学校校风的重要步骤。学校领导一贯重视间操,有专人负责,严格要求,每操做到快(集合)、静(肃静)、齐(队形做操整齐)。

眼保健操能够预防近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学生患近视的比率逐年有所下降,并在控制新发率上起了一定作用。

4、业余队训练

按照两个暂行规定要求,学校以田径和篮球两个传统项目组成代表队,坚持常年训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二、体育投入

为保证体育课教学和开展业余队训练,学校在经费安排上给予足够重视。保证体育课和训练有充足的体育器材和优良的训练条件。从1980年至1984年,体育经费每年约占经费总额的15%,大约每年达三千多元。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1980年至1984年间,体育教师大体稳定在五名左右。他们大多数是体育院校大学本科毕业生。没经过体育院校培养的教师也通过函授等方式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几年来,体育组共总结有价值的论文十余篇,其中有两篇在省级会议上交流,有三篇在校刊上发表。

三、体育成绩

业余田径队经过艰苦训练,水平不断提高。1979年开始获全市中学组第六名,1980年获中学组第四名,1981年获第三名,1982年获第二名,19831984年获全市中学组第一名。

建立体育代表队,常年坚持训练。每年都参加全市组织的田径运动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参加市级田径运动会,学校派出百人的花束队和大型团体操队,参加的学生一千多人,学校荣获优胜奖。

由于业余田径队刻苦训练,几年里为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1980年到1984年为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了二十一名学生。

学校各班每天都坚持队列训练,学生做到快、静、齐。使学生在参加全市大型集会时,队列整齐,在行进中步伐整齐、纪律严明、气势雄壮、精神振奋。

四、文艺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学校建立乐队,大型活动学校乐队都进行演奏。开展文娱活动、歌咏活动、朗诵会、书画展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第二节   卫生工作

 

1979年开始,学校贯彻两个暂行规定,把卫生保健工作提到日程,与体育工作一样抓。学校设医务室。各班有卫生角,培训卫生员。1980年上级派来一名校医——叶甫华负责医务室工作。她工作认真,事业心强,成为领导的好参谋。

按照两个暂行规定要求,她坚持对学生进行每年一次身体全面检查,积累了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办法。她在防疫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曾在一九八三年全省防疫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她个人被评为省优秀校医。

学校按照两个暂行规定,购齐了学校体检、防治常见病用的所有器材和药品。保证了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医务室在师生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师生好评。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广播、板报、讲座宣传卫生知识,使师生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知识。注意各班的照明、通风、黑板距离,预防学生近视眼等问题。

加强环境卫生。学校制定环境卫生制度,落实卫生责任。坚持每日清扫,学校设立值周生,对各班进行检查、评比。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83年省教育厅代表教育部按照部颁标准进行全国检查验收,一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名列全地区第一,全省前茅。教育部向一中颁发了“落实两个暂行规定优秀单位”证书。学生体质明显增强,高考体检合格率逐年提高。几年间,选拔飞行学员体检合格率也有明显上升,1982年有五名同学体检合格进入航校。如此多的同学选飞合格在一中历史上是第一次。省招收飞行学员办公室奖给学校锦旗一面。

多年来,学校一直是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没有计划外生育的情况,独生子女率1979年为百分之七十九,1980年为百分之九十,1981年达到了百分之百。

 

第七章    勤工俭学

 

一、校办工厂

1978年,由于揭批查运动影响和其它因素,校办工厂停办。

1979年五月,校办工厂重新恢复,办厂人员和生产工人全部更新,厂房由原来礼堂附近迁至学校西北角。

当时,有八间180平方米残破的土平房,没有门窗,内部也破败不堪。资金和设备几乎没有,原来有一台机床、一个翻砂炉和其它小型简易设备。为了开展工作,校办工厂向校办公司借款10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从五中调来的辛博文同志,坚持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借来的一万元修理厂房,购置了简单常用工具,安装了动力电,进了少许原材料,请来一位师傅、三名学员,挂出了“四平一中电器厂”的牌子。

1979520工厂正式投产。电器厂并不出产电器产品,是对外加工开关柜、配电箱。到年末,职工共有八名,当年产值完成八万一千元,获利润一万九千八百元,除还去校办公司借款一万元外,剩九千八百元,工厂的工作开始初见成效。

1979520建厂到1984年末,五年半时间,校办工厂由小到大,从无到有,初见规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原材料储备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产值和利润逐年增加。职工人数较建厂初期增加了几倍,达到三十人。其中行政人员三人,固定工人十人,临时工人十七人。

有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建厂初期为168平方米),一九八三年新建铸造车间117平方米,洫库42平方米,门卫室仓库30平方米,共新建189平方米

1984年末,固定资产54700元,流动资产103140元,流动资金12880元。有设备:解放牌汽车一台(新车),砂磨机一台,无齿锯床一台,机床三台,小刨床一台,电焊机八台,高炉一麻,天平一架,台钻一台。

1979年——1984年五年产值利润比较:(单位:元)

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1984年产值分别是81000121250110650210021330000380000利润分别是1980051340416705943078900142550

从生产能力看,校办工厂不但能进行一般机械产品加工,一般件翻砂(铜、铁、铝),一般铆焊件,而且能生产大型设备,如砂磨机、谷物彭化机、三滚机、校浆机等,能加工容积为1000多立方米的大油罐。

校办工厂的发展为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了条件,为改善师生的生活福利提供了条件。

利用校办工厂资金,学校购置了体育器材,有各种单双杆、联合器械,价值两万多元;修建自行车棚,价值五千多元;八盏路灯,价值六千余元。几年里为师生福利提供资金五万多元。

校办工厂以学生劳动为主,几年来,学校把工厂做为学生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起了积极作用。

校办工厂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了市、地、省的表彰。1980——1983年连年被评为市、地先进单位,1984年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二、校办农场

校办农场在郊区长发公社河夹信子四队,有土地八垧,以学生劳动为主,有专职农业工人两名,主要种植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和土豆等蔬菜,平均亩产300斤左右,总产量在一万斤左右。收获的粮食除记分做饲料外,其余用于师生劳动补助,直到1980年生产队把土地收回,农场停办。

校办农场、饲养场有大车两台,马五匹。1977年赠送给十四中一套马车一匹马。

编辑:陈旭
上一篇:1985-1998
下一篇:1966-1976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吉ICP备17008604号-1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中央东路2216号
校长信箱:spyzxzxx@126.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