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深耕精研】深耕课堂促发展,立足素养助提升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为探讨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及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5月14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开展大教研活动。副校长纪晓明、教务处主任左玉晶,年级主任杨苏囡、李景志,数学教研组

2024年05月04日,禀道毓德,臻于至善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2024届高三学生成人礼

十八岁的翅膀,翱翔梦想与希望;十八岁的足迹,延伸美好的追求。5月4日下午,“禀道毓德,臻于至善”四平一中2024届高三学生成人礼隆重举行。高三年级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美好祝福中,冠戴成人帽、走过成人门、

2024年04月30日,青春“篮”不住,逐梦上春山

青春与阳光相伴,体育与少年相随!乘着四月的长风,沐浴春日的暖阳,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高三年级篮球全明星赛在掌声与欢笑声中圆满落幕。韩健民校长为比赛开球,纪晓明副校长、陈卓副校长现场助威,李景志主任

2024年04月29日,展现新锐风采,激发教育创新——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第二十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活动

为了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于4月29日下午在毓德楼一楼东多功能教室(一)举行了第二十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本次

2024年04月28日,拔得头筹展风采,“河”衷共济增友谊——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高三年级2024年登峰杯拔河比赛

为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培养高三学生团结合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热血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2024年新高考,3月至4月,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高三年级2024年登峰杯拔河比赛。本

2024年04月26日,【深耕精研】“教”学路漫漫,“研”途皆风景——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是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4月26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党委书记苏亚利、教务处主任左玉晶,年级主任杨苏囡、李景

2024年04月26日,东君枝头花烂漫,铿锵足音伴春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跑操比赛

碧草如酥繁花锦,正是少年奋进时。草木夏来郁苍苍,青春岁首待勃发。为深化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举行跑操比赛。学校相关领导出席活动高一年

2024年04月26日,共研琢新玉,亮相展芳华——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第46届青年教师汇报课

磨砺促成长,匠心谱芳华。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夯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锻造爱岗敬业、肯于钻研、业务精良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我校在4月25日和26日举行了第46届青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足迹 > 2005年10月14日,省实验学校协作研究年会

2005年10月14日,省实验学校协作研究年会

2005年10月15日 08:17:35 来源:四平一中 访问量:3303

2005年10月14日,吉林省实验学校(中学组)协作研究第11届年会暨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会前,与会代表参观学校展室

会前,校长王锡爵陪同省教科院、市教育局领导参观校园

开幕式

省教科院孙健为主持开幕式

教育局副局长隋凤喜致欢迎辞

省教科院院长张旺讲话

校长王锡爵致欢迎辞

副校长李双作经验汇报

物理教师杨彦宏的观摩课

语文教师郭媛媛的观摩课

教导处主任杜本主持教师论坛

历史教师董明格的演讲

语文教师孙闯的演讲

化学教师武耀文的演讲

地理教师崔玉妮的演讲

省教科院副院长徐向东主持年会交流

学校师生的文艺演出

交流单位1

交流单位2

交流单位3

交流单位4

交流单位5

我校被评为协作研究优秀示范校

大会颁奖1

大会颁奖2

省教科院副院长栾传大教授作大会总结 

隋凤喜同志在吉林省实验学校(中学组)协作研究第十一届年会暨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现场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刘勇兵副厅长、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四平市教育局、四平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关心和支持四平教育事业发展的全省各届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来自全省各地的宾朋齐聚一堂,在这里隆重召开,吉林省实验学校(中学组)协作研究第十一届年会暨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现场会,无论是对四平市来说,还是对四平教育及四平一中来讲,都是一个盛事、幸事。
四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先烈的英雄精神使她闻名遐迩;四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勤劳的四平人民把她净化为全国卫生城;四平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是党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春风使她焕发了二次创业的活力。今天我们的会议在这里召开,又为这座英雄、美丽和充满希望的城市增添了新的气象。
四平教育孕育着四平的未来,因而她在这片土地上一路优先发展。四平教育坚定地把“着力打造精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四平市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我们深知,“振兴四平,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
近年来,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尽快赶超教育发达地区,我们的师培在深入挖潜的基础上走向开放,今年启动了“千名园丁培训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北京师大附中等名校去参加培训;为向教师队伍管理要质量,我们创造了“一评三考”的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教育职务评聘结合的试点工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历教育”行动研究活动,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中;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使全市教育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平一中是四平教育的龙头,她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面向社会家庭,开放校园课堂,在改革中增强办学实力;加强国内合作,扩大国际交流,在开放中提升教育水平。特别是她积极稳健地推进新课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实施德育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学生的多元发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四平一中各项工作整体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精品打造率和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位居全市榜首和全省名校前列。
本次年会和现场会,选择了四平、选择了一中,这不仅是四平教育的盛事,更是四平教育的幸事,因为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切磋和学习的机会。因此,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多指导意见和宝贵建议,以便使四平教育能够尽快走出吉林走向全国。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

王锡爵校长在吉林省实验学校(中学组)协作研究第十一届年会暨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现场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四平一中5000名师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关心和支持我校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届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已有57年发展历史,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是我党在吉林省建立最早的中学之一。始建于1948年;1980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2003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和各级各类人才,其中国家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原国家武警总队政委张海天,国家民委常务副主任陈虹,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等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一中的学子,不仅遍布神州和世界各地,就是在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剑桥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使我们学校不仅闻名国内,而且还享誉海外。
近年来,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引下,我校制定了《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争创全国现代化示范性重点中学行动计划》,实施了“3211工程”。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看不到原有学校的痕迹。在校园校舍改造方面,从2000年开始,工程分两期进行,现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在16万平方米的新占地面积上,新建筑面积已达到近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栋,学生公寓楼2栋,实验楼一栋,体育馆一座。在教学设施方面,新设双向闭路电视系统,还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制作室、软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天文台、校园电视台等。在办学规模方面,现有教学班72个,在校学生达4600人。
在队伍建设方面,现有教职工279人,其中特级教师12人,高级教师75人,中级教师130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模范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0人,省师德标兵2人,市级优秀教师24人,市级劳动模范8人、市级骨干教师52人,市十大杰出青年2人,形成了一批很强教科研骨干力量。
近年来,学校被国家、省、市确定为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 “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吉林省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校”、“市劳模集体”、“市高中教育优秀单位”等;共获国家级表彰4项,省级表彰13项,市级表彰29项;同时,有30余名教职工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表彰和奖励。另外,2000年至现在,我们共承担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省级科研课题、21项市级科研课题、50余项校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其中有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7项、校级30余项课题已经结题。2000—2005年,连续6年高考升学率和精品打造率直线上升,特别是2005年600分以上人数突破200人,位居全省名校前列。
今天,大家来到四平、来到一中,欢聚一堂,隆重集会,共商协作研究和队伍建设的大计,这既是对我校的重视、关爱和鼓励,又是为我校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将珍惜这次机会,向大家学习,博采众长,把各地、各校的好经验、好做法集中起来,融会贯通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以便把我们的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愿我们通过这次活动,加深友谊,发展新的友好合作关系。祝大家在四平期间生活愉快!祝大会圆满成功!
下面就请我校主管教学副校长李双同志就我校在新课程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点滴做法向各位汇报。

新课改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李双)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学校始建于1948年,1980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2003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为国家为家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和各级各类拔尖人才,其中国家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原国家武警总队政委张海天,国家民委副主任陈虹,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巴德年等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一中的学子,不仅遍布神州和世界各地,就是在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剑桥的讲坛上也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足迹。这使我校不仅闻名国内、而且还享誉海外。近年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引下,学校制定了《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争创全国一千所现代化示范性重点中学行动计划》。2000年以来,学校被国家、省、市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省精神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劳模集体”、“市高中教育优胜单位”等,共获国家级表彰4项,省级表彰13项,市级表彰29项;同时有30余名教职工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表彰和奖励;另外,我校教师共承担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省级科研课题,21项市级科研课题,50余项校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其中有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7项、校级30余项课题已经结题。2000-2005年连续6年高考升学率和精品打造率直线上升,位居四平地区榜首,吉林省名校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校扎实推进新课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新课改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前提
1、统一思想,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 把握时代发展要求,认识新课改的必要性。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激烈的知识人才竞争,21世纪对人的素质和公民素养都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培养的人究竟准备达到怎样的质量要求,这是学校或者教育工作者切入新课程改革的入口,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 针对我校存在的问题,认识新课改的紧迫性。我校是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即将跨入全国千所示范校行列,率先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应是必然。但是,在我校的管理和教学活动中,仍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模式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一是来自管理层的问题。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新课改理论上接受,但在实际中存在着畏难情绪,他们担心推进新课改会影响学校升学率。二是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准备不够,认为新课改是搞花架子,他们担心推进新课改会影响教学内容目标的实现,持观望态度;还有一些教师,尤其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改理念的关系,存在冲突心理。三是来自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一些家长担心学校搞课改会使子女升学受到冲击;而学生担心自己升学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应该说是新课改推进的主要障碍。因此,结合当前教育竞争的实际情况,学校求生存、谋发展,新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3) 统一认识和大胆决策,提高新课改的可操作性。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充分学习和多方论证,达成三点共识:一是推进新课改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二是推进新课改师资培养是重中之重;三是推进新课改是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领导班子在统一认识后,大胆作出决策,制定了《争创全国一千所现代化示范性重点中学行动计划》,大力推进“3211工程”。“3211工程”,即三项改革、两项建设、两个“1”工程。三项改革包括:一是改革德育系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实现内容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渠道网络化、队伍全员化,优化德育资源。二是改革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常规管理,建立质量管理责任,教研组强化备课、说课,年级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三是改革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优化人力资源。两项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研究型、学者型转变。二是建立一个设施先进、校园优美的育人环境。两个“1”工程:其中的一个“1”是指科研领先工程,建立科研处,专门负责全校的师培与科研工作;另一个“1”是指后勤保障工程,建设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
2、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次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21世纪各方面人才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建立一支适应新课改要求、能够具备驾驭和实施新课改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1)加强制度建设。以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校为契机,学校提出“名师工程”计划。我校现已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级名师24人,名师侯选人30名,省、市级教学标兵8人。学校出台了《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形成《师培工作制度》、《师培工作考核办法》,每学年末都进行总结、检查、评比和表彰,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
(2)完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师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并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师培工作的日常领导和组织工作,设立科研处为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师培工作,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
(3)落实考核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师培工作的高效运转。几年来,我校建立以下四个机制:一是师培工作领导责任制。学校一把手负全责,教学领导负专责,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二是师培工作档案管理记录制。学校对每位培训教师的培训计划、出勤情况、考核成绩、培训总结,做到准确的记录,建立师培档案。三是师培成绩公示制。在每学年期末,学校对于每位培训教师全年的成绩,张榜公示。四是师培成绩与新学年聘任挂钩制。学校把上一年培训考核成绩作为新学年聘任的主要依据,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聘任。
(4)提供经费保障。为了确保师培与科研工作按时实现预期目标,学校每年都拨出25万元经费,专款专用。做到了计划单列,优先安排,重点保证。计划单列,就是把师培与科研工作所需经费,做为一个支出项目,单列出来,不受其它任何因素的干扰,雷打不动。专款专用,就是保证师培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不失时机,在列支出项目时,优先于其它支出项目划拨到位。重点保证,就是在师培与科研工作中区分重点与一般科目,做到重点科目必保。
二、 统筹安排、全程管理,是搞好新课改下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着力点
新课改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学习活动的规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驾驭各学科知识。因此,我校把培养学者型教师作为师培的首要目标。
1、落实师培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 加强全体专任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培训教师学会使用变薄的教材。传统教学有相应的教参和辅导资料,而新教材却没有,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因此,我校鼓励教师大胆利用各种资源,鼓励备课形式风格多样化、个性化。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检查教案数量、要求教师注重教法、坚持撰写教学后记的做法,这就使教师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其次,培训教师学会驾驭开放的课堂。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而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培训教师有较强课堂组织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除课堂时间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树立正确师生观;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许多教师都尝试过问卷调查法,角色模拟法,辩论会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方面,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每位教师都能独立制作课件并熟练运用。这样,使教师以开放的视角组织教学,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参与学习,这就使我校的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再次,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目前我校研究生学历9人,在读研究生28人。
(2) 强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实现以点带面。我校省级学科带头人10名,省级骨干教师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0人,市级骨干教师30人,校级骨干45人。每学期,每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都要为全校教师上一堂高质量的新课改示范课或观摩课,并由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研讨学习,形成辐射面,利用现有的优质师资,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2、跟踪培训,展示阶段性成果,提高全体教师素质
(1) 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首先,学校组织全体专任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入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增强投身新课改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后,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活动,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改撰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其次,学科培训,利用教研组的现有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比原来的《教学大纲》,真正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估方式、教学要求等,学校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作一堂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课。
(2) 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相结合。首先,坚持岗前培训。对每位新大学毕业生,新调入我校的教师,我们一律实行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学习国家相关的教育法规、政策。同时,每学年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下列培训任务:听课80节、习题2000练、钢笔字比赛、板书板画比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演讲比赛、高中知识验收等。其次,岗中培训。经过培训后上岗的教师,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完成由“适应期”向“巩固期”的转变。同时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开展“一帮一”的培训。几年来,我校有102人参加了岗前培训,130人参加了“一帮一”培训。学校对全体专任教师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与考核。目前,我校有85%教师,获得了计算机高级等级证书,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我校课改的深入发展。
三、 开展活动、高位操作,是搞好新课改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关键
1、 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多样化,开拓教师视野
(1) 实施“四个一工程”。所谓“四个一”,即每学期每位专任教师要完成一篇有关新课改的论文,讲一节创新观摩课,写一篇高质量的创新型教案,出一套有创新性的模拟测试题。为确保四项活动扎实推进,我校强化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环节。在撰写创新型教案时,采取当场公布各科题目,限定时间作答,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在出一套模拟测试题的同时,要求教师提交该套试卷知识点覆盖率,难易程度,各章内容结构等的统计表,提高试卷的科学性、针对性。“四个一工程”,都要经过严格评定,选出优秀成果编辑成册。几年来,已先后编辑出版了《优秀论文集》、《优秀说课集》、《优秀教案集》等。
(2)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效果显著。“请进来”,就是把外校、外地的有关新课改的专家、学者请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和辅导讲座,交流经验和体会。几年来,我们先后聘请了中央教科所詹万生教授、省教科院栾传大教授等十余人到我校交流,使我校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走出去”,就是组织专任教师赴外地兄弟校参观学习。几年来,我校组织教师分别到北师大附中、黄岗中学、哈尔滨三中、沈阳二中、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省实验中学等先进校学习观摩,做到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极大推动了我校课改工作的开展。
(3)利用中心教研组优势,开展交流活动。我校是四平地区数学、历史教研活动的中心教研组,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全体教师及地区兄弟校教师进行专项讲座,研讨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实现教学理念现代化,高起点、稳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树立分层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尖子生”的教学,我们要求教师既要“提速”,又要“提素”。传统的“拉平取齐和一视同仁”,是迁就落后生、拖垮尖子生的平均发展,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进度必须“提速”。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备课素材的积累,拓展延伸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引导尖子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必须“提素”。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专业化、学者型的教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相关各学科的沟通与综合,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精心。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适应性差,学习能力差。这要求教师必须要精心,了解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呵护,精心培养,采取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办法,培养“趣”,让学生爱学,注意“导”,让学生会学。对于“特长生”的教学,组建课外活动小组,成立了数、理、化、生竞赛小组,体育、美术活动小组。组建了学校乐队、火柴文学社等兴趣小组。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质,学会欣赏学生。
(2)改革、创新教法。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教师教法的探索和研究能力的提高,现在许多优秀教师已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改革创新,解放教师的个性,我校先后有15名教师在东北地区、吉林省学科教学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
(3)优化“两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必须着力优化“小课堂”,即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民主化、平等性、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科内部知识与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园“大课堂”,即利用学校实验中心、现代化教育技术中心、天文台、图书馆、体育馆等校内设施,强化学科教学与校内资源的整合。
(4)创新学法。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们要求教师成为综合型人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强化师生合作学习、师师合作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功不可没。几年来,我校开发校本课程有:《动感数学》、《现代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Internet基础与应用》、《中学化学基本解题方法》、《英美文化概览》、《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四、“一评三考”、结果运用,是搞好新课改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保证
1、“一评三考”的内涵及实施
(1)“一评三考”。“一评”,即“师德评价”,着重解决解决的思想政治素质;“三考”,即“专业素质考试、教学过程考查和教学实绩考核,“三考”主要着眼于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全面搞好教师队伍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2003年开始,我校率先开展了“一评三考”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并受到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我校在实施“一评三考”过程中,注重细化考核标准,提高可操作性。师德评价,分为学生评价、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互相评价、家长和社会评价。“三考”也都把每一项都量化成分数,四项得分综合起来来评价每位教师一学年的工作,如有其他意见也可详细地附写在表格上。
(2)专业素质考核。每学年,我们都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学科内三个年级教材、教育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并组织一次全体专任教师参加的专业素质考试,以及参加全市统一组织、命题、评卷的考试,考试成绩均张榜公开。
(3)教学过程考核。从教师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到监考评卷、教研活动等,学校都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根据市教育局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考核。
(4)教学实绩考核。教学实绩考核分为科组成绩、个人成绩、优秀生率、巩固提高率、教研成果和其他教学活动等,分项统计。赋予分值,综合起来评价每位教师一年的工作效果和贡献。
2、“一评三考”的结果运用
“一评三考”是教师德、能、勤、绩四方面在教学管理中的灵活运用,我校在扎实推进一评三考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1) 基本形成激励机制。“一评三考”与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挂钩;与评职晋级挂钩,与评优奖励挂钩,对处于校前1/3的教师可优先考虑,如连续几年在综合考核中位于前列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并可优先推荐为国家、省级优秀教师候选人。对“一评三考”成绩末位教师不聘任,对位次处于下游的同志实行诫勉谈话。至今我校累计已有8人未聘任,16人被诫勉谈话。“一评三考”真正发挥了奖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激发了广大教师奋发进取的精神。
(2) 优化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通过“一评三考”工作了解每位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特长,使真正能做事、想做事、多做事的教师突出出来,做到人尽其才。 “一评三考”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促使教师能够加强自我学习发展的投入,同时,也激发了每位教师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每一节课、每一项教学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 提高师德水平,改善师生关系。民主、开放的师德评价方式,使家长、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工作,参与学校管理,也使学校工作能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同时,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下,对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由封闭走向透明、开放、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新课改下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不够成熟。我们仅想借此年会之机,与兄弟地区、兄弟学校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提高,推动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今后,我校将继续探索新课程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创新师培工作,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推陈出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建设一个新的四平第一高级中学而奋斗,为四平人民争光,为四平教育增光。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2005年10月14日

编辑:陈旭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吉ICP备17008604号-1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中央东路2216号
校长信箱:spyzxzxx@126.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